牛录的拼音、解释、组词
牛录的简介:
niú lù
1.清八旗组织的最早基层单位。起源于满族早期集体狩猎组织。最初,每一牛录辖十人。以后,所辖丁壮数逐渐扩大到三百人。设统领官一人,称"牛录额真"。 2.借指清兵。
1.清八旗组织的最早基层单位。起源于满族早期集体狩猎组织。最初,每一牛录辖十人。以后,所辖丁壮数逐渐扩大到三百人。设统领官一人,称"牛录额真"。 2.借指清兵。
- AI解释
《牛录》这个词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主要出现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在清代史学中,“牛录”是对清朝早期八旗制度下的基层组织的一种称呼。
牛录的解释
-
历史背景:“牛录”是满语“纽林”的汉语音译,意为“属民”,后演变为“牛录额真”,即牛录长。在清朝初期,为了稳固统治并进行有效的军事管理、行政管理及户籍登记,清太祖努尔哈赤将女真人按旗划分,每30户编为一个牛录。
-
组织结构:牛录是八旗制度中的基本单位,相当于现代的乡或村。每个牛录由一个牛录额真(即牛录长)负责管理。牛录下辖若干甲(满语“巴尔”),每甲有十户左右。
造句
-
历史记载:在清初的历史记录中,许多学者和史学家都详细记述了牛录的设立与运作。
-
文化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虽然牛录已不复存在,但它在清代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仍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和研究。”
-
学术讨论:对于满族历史的研究者来说,深入理解牛录制度不仅有助于了解清朝初期的行政管理方式,还能够揭示出满族文化的特点。
-
文学创作:“在清宫大戏中,常可以看到剧中人物提及‘牛录’二字,它承载着浓厚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
民俗研究:学者们往往会在探讨清代社会结构时引用“牛录”这一概念,以帮助理解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以上解释和造句,希望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应用“牛录”这个词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牛录”的具体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更多的是出现在研究、文学创作或特定的历史语境中。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