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是理的拼音、解释、组词

岂有是理的简介:

qǐ yǒu shì lǐ
哪有这个道理。指别人的言行或某一事物极其荒谬。同“岂有此理”。

  • AI解释

《岂有是理》是一个成语,出自古代汉语。它的基本含义是指认为某事不可能存在或不合情理。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事情在逻辑上、情理上完全不可接受或者不合理。

详细解释:

  • 词源: “岂”意为“难道”,表示反问;“是理”指“合乎道理的事物”。组合起来,即提出一种非常反常或不合逻辑的想法。
  • 用法: 这个成语常常用于否定某种说法或行为的合理性,强调其不合情、不合理。

造句:

  1. 老师告诉小明他考试作弊被发现,小明却说:“这岂有是理?我没有做任何违背规则的事情。”
  2. 小红听说朋友在工作中犯了错误还获得了表扬,她觉得“岂有此理”,因此决定去问个清楚。
  3. 李老板把公司的财务问题推给新来的会计,大家都觉得“岂有是理”,因为会计刚来不久,对情况并不熟悉。
  4. 当听到邻居因小事而大打出手的消息后,大家纷纷表示:“这事情岂有是理,邻里之间应该和睦相处才对。”
  5. 有人提出让小孩独自留在家里过夜的建议时,大家都说“这种想法岂有是理”,因为这对孩子的安全是个极大的威胁。

通过这些句子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岂有是理》成语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方式。

分词解释

qǐ,kǎi

1 助词,表示反诘(➊哪里,如何,怎么,如“~敢”,“~堪”,“~可”,“~有此理”;➋难道,如“~非”,“~不”,“~有意乎”)。

yǒu,yòu

1 存在:~关。~方(得法)。~案可稽。~备无患。~目共睹。2 表示所属:他~一本书。3 表示发生、出现:~病。情况~变化。4 表示估量或比较:水~一丈多深。5 表示大、多:~学问。6 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劳。~请。7 无定指,与“某”相近:~一天。8 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夏。~宋一代。

shì

1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2 表示存在:满身~汗。3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4 表示适合:来的~时候。5 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6 用于问句:他~走了吗?7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冷。8 对,合理,与“非”相对:~非。他说的~。实事求~。9 认为对:~古非今。各行其~。深~其言。10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我就去。11 这,此:~日。~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12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问。惟利~图。13 姓。

1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肌~。条~。事~。2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由。~性。~智。~论。~喻。~解。~想。道~。~直气壮。3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科,数~化。~疗。4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财。~事。管~。自~。修~。总~。5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睬。答~。6 古代指狱官、法官。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