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见性的拼音、解释、组词

明心见性的简介:

míng xīn jiàn xìng
指摒弃世俗的一切意识,大彻大悟,显现人的本性。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洞明心性的本源。元史˙卷二十六˙仁宗本纪三: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西游记˙第十一回:陛下明心见性,是必记了,传与阳间人知。这唤做六道轮回。

1. 洞悉心性的本源。【例】佛教以明心见性作为修身养性的方法之一。

1. 洞明心性的本源。《元史.卷二六.仁宗本纪三》:「明心见性,佛教为深;修身治国,儒道为切。」《西游记》第一一回:「陛下明心见性,是必记了,传与阳间人知。这唤做『六道轮回』。」

明心见性》这个成语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用来形容通过深入反思或修行达到深刻了解自己的真实本性和内心世界的境界。在佛教和道教中,这一概念尤其重要,它强调要清除心灵上的蒙蔽与杂念,从而认识并体验到自己的本质——通常认为是纯净的、自然的状态。这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更清晰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自我内在更为深刻的认知。

详细解释

  • 明心:意指明白或洞察心灵。
  • 见性:指的是看到或理解自己的“真性”,即真实的本性和生命的本质。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通过冥想、修行或其他精神实践达到内心净化和智慧觉悟的状态。它强调的是心灵上的觉醒,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获取。

造句

  1. 经过了长时间的静坐与思考,他终于明心见性,明白了生命的意义。
  2. 在这场禅修体验中,我得以明心见性,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3. 通过瑜伽和冥想练习,她慢慢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
  4. 学习哲学课程后,他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刻,仿佛达到了明心见性的状态。
  5. 她在一次长途徒步旅行中与自然亲密接触,从而明心见性,找到了内心的平静。

分词解释

míng

1 亮,与“暗”相对:~亮。~媚。~净。~鉴(➊明镜;➋指可为借鉴的明显的前例;➌明察)。~灭。~眸。~艳。~星。~珠暗投(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团伙,亦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2 清楚:~白。~显。~晰。~了。~确。~朗。3 懂得,了解:~哲保身。不~事理。深~大义。4 公开,不隐蔽:~说。~讲。~处。5 能够看清事物:~察秋毫。耳聪目~。眼~手快。6 睿智:英~。贤~。~君。7 视觉,眼力:失~。8 神灵,泛指祭神供神之物:~器(殉葬用的器物,亦作“冥器”)。9 次(专指日或年):~日。~年。10 中国朝代名:~代。11 姓。

xīn

1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2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3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

jiàn,xiàn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2 接触,遇到:怕~风。~习。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5 会晤:会~。接~。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

xìng

1 人或事物的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等:~质。~格。~命(生命)。~能。个~。属~。2 性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现:典型~。开放~。指令~。3 男女或雌雄的特质:~别。男~。女~。4 有关生物生殖的:~交。~欲。~爱。~感。~解放。5 表示名词(以及代词、形容词)的类别的语法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