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话的拼音、解释、组词
早期白话的简介:
zǎo qī/jī bái huà
1.指唐宋至"五四"运动前口语的书面形式。
1.指唐宋至"五四"运动前口语的书面形式。
- AI解释
《早期白话》这个词主要指中国新文化运动初期使用的白话文作品,即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形式进行写作的作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推动现代汉语改革和普及的重要手段之一。
详细解释:
-
时期背景:《早期白话》出现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期间(大致从1915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开始)。这一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致力于推广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垄断地位。
-
目的与影响:
- 目的是打破封建传统对语言文字的束缚,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
通过使用更加接近口语的形式进行写作,使得普通民众也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的观念。
-
特点:早期白话文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避免了古汉语中的繁复语法规则和词义的多重含义。
- 使用现代词汇、短句结构以及更通俗的语言表达方式。
-
语言更加简洁明快,易于理解。
-
代表人物与作品:胡适、鲁迅等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他们的文章或小说为推广白话文提供了大量范例,如《狂人日记》(鲁迅)、《尝试集》(胡适)等。
造句:
- 早期白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转型。
- 胡适先生是中国最早推广白话文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尝试集》就是他的早期白话作品。
-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许多作家开始采用早期白话写作,使之成为一种主流表达方式。
- 通过阅读早期白话文的作品,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语言从古典向现代转变的过程。
-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也体现了早期白话文的魅力和影响。
分词解释
早
zǎo
1 太阳出来的时候:~晨。~晚。2 时间靠前,有一定的时间以前:~退。~恋。~慧(幼时聪明)。~衰。~逝(早死)。3 时间在先的,从前:~期。~春。~已。
期
qī,jī
1 规定的时间,或一段时间:定~。限~。~限。学~。2 量词,用于刊物或其他分期的事物:第五~。3 盼望,希望:~望。~冀。~盼。~待。4 限度:“征敛无~求索无度”。5 必,决定:“~死,非勇也”。6 〔~颐〕指人活到一百岁。7 地质学上指在一个国境内或一个大区域内,小于“世”的地质年代单位。
白
bái
1 雪花或乳汁那样的颜色:~色。~米。2 明亮:~昼。~日做梦。3 清楚:明~。不~之冤。4 纯洁:一生清~。~璧无瑕。5 空的,没有加上其它东西的:空~。~卷。6 没有成就的,没有效果的:~忙。~说。7 没有付出代价的:~吃~喝。8 陈述:自~。道~(亦称“说白”、“白口”)。9 与文言相对:~话文。10 告语:告~(对公众的通知)。11 丧事:红~喜事(婚事和丧事)。12 把字写错或读错:~字(别字)。13 政治上反动的:~匪。~军。14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族。~剧。15 姓。
话
huà
1 说出来的能表达思想感情的声音,亦指把这种声音记录下来的文字:说~。会~。对~。情~。~题。2 说,谈论:~别。~旧。~柄(话把儿,别人谈笑的资料)。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