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奥战争的拼音、解释、组词

普奥战争的简介:

pǔ ào/yù zhàn zhēng
又称“七星期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战争。1866年6月战争爆发。战争持续仅七个星期,奥地利战败。奥不仅同意割地,并同意解散德意志邦联。由此奥地利被排除于德意志事务之外。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西元一八六六年,普奥间所发生的战争。导火线源于一八六四年,普奥进攻丹麦,两国分得什列斯威(Schleswig)与好斯敦(Holstein)。一八六六年普以奥违反诺言,派兵进占好斯敦,迫使奥向普宣战。结果普胜奥,什、好两地归普所有,奥地利被逐出德意志联邦,退出与普争雄的局面。此役从开战到议和,历时仅七周而已,所以也称为「七周战争」。

普奥战争》,又称“普法战争”或“法奥战争”,实际上是对1866年7月到8月间奥地利帝国与其同盟国与普鲁士王国及其盟友之间的一场冲突的称谓,这场战争是德意志统一过程中关键性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奥地利在德意志国家形成过程中的领导地位丧失,并直接促成了德意志第二王朝邦联的建立。关于《普奥战争》,需要指出的是该事件名称通常为“普法战争”,因为这是指1870-1871年间法国与普鲁士之间的冲突,而非1866年的普奥战争。这里我们将重点放在对普奥战争的解释上。

详细解释

1. 背景 - 普奥战争是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发生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与其盟友与俾斯麦领导下的普鲁士及其支持者之间。 - 奥地利作为德意志邦联的领导者,在面对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和新兴工业化强国普鲁士的压力下,其地位逐渐受到挑战。

2. 导火索 - 意大利对威尼斯地区控制权的要求触发了冲突。奥地利支持意大利保留对威尼斯的主权,但最终因普鲁士的干涉与干预而引发直接对抗。 - 其他因素还包括关税同盟和德意志邦联的政治分歧。

3. 结果 - 普鲁士迅速击败奥地利军队,在萨多瓦战役中获胜。 - 奥地利被迫签署布拉格条约,承认普鲁士在德意志邦联中的领导地位,并同意解散德意志联邦议会中奥地利的代表权。

造句

  1. “普法战争虽然以普鲁士的胜利告终,但《普奥战争》却标志着德国统一道路的重要一步。”
  2. 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之后,俾斯麦利用这一机会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形成。
  3. 普奥战争》的结果对后来欧洲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第二次王朝统一铺平了道路。
  4. “虽然奥地利在普法战争中失败,但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之后,它仍保留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力。”
  5. 普鲁士通过赢得1866年的《普奥战争》,成功地将多个德意志邦国纳入其麾下,加速了德国的统一进程。

分词解释

1 全,广,遍:~遍。~通。~查。~照。~天同庆。

ào,yù

1 含义深,不易理解:深~。~妙。~秘。~旨。2 室内的西南角,泛指房屋及其他深处隐蔽的地方:堂~。经堂入~。3 姓。

zhàn

1 打仗:~争。~机。~绩。~略。~术。~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 泛指争斗,比高下:论~。争~。3 发抖:~抖。寒~。胆~心惊。4 姓。

zhēng

1 力求获得,互不相让:~夺。竞~。~长论短。2 力求实现:~取。~气。~胜。3 方言,差,欠:总数还~多少?4 怎么,如何(多见于诗、词、曲):~不。~知。~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