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不并立的拼音、解释、组词

势不并立的简介:

shì bù bìng lì
势:情势;并立:同时存在。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势不两立」。见「势不两立」条。

2. 此处所列为「势不两立」之典源,提供参考。 #◎1《战国策.楚策一》1>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2>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3>而朝于章台4>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5>计,莫如从亲6>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韩非子.人主》。 (2) 当:音ㄉㄤˇ,通「挡」,匹敌、抵抗。 (3) 南面:鲍彪注:「『南』作『西』。」秦国居战国版图之最西,故以「西面」指向秦国称臣。 (4) 章台:战国时秦王所建的亭台。地约当在今陕西省长安故城西南。 (5) 王至:鲍彪注:「『王至』作『大王』。」大王,即指楚威王。 (6) 从亲:联合亲邻之国。从,音ㄗㄨㄥˋ,合从。即苏秦倡导联合楚、齐、燕、韩、赵、魏六国,共同抵抗秦国的谋策。因六国地处南北,故名「合从」。 ◎2《战国策.楚策一》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敌四国,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虎贲之士百余万,车千乘,骑万疋,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主严以明,将知以武。虽无出兵甲,席卷常山之险,折天下之脊,天下后服者先亡。且夫为从者,无以异于驱群羊而攻猛虎也。夫虎之与羊,不格明矣。今大王不与猛虎而与群羊,窃以为大王之计过矣。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两国敌侔交争,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秦。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参考资料〕 《韩非子.人主》且法术之士,与当途之臣,不相容也。何以明之?主有术士,则大臣不得制断,近习不敢卖重,大臣、左右权势息,则人主之道明矣。今则不然,其当途之臣,得势擅事以环其私;左右近习,朋党比周以制疏远,则法术之士奚时得进用?人主奚时得论裁?故有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得无危?

3. 此处所列为「势不两立」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战国七雄当中,以秦国最为强大,其余六国为了不被强秦所并,无不用尽计谋。纵横家苏秦提出了合纵政策,主张联合楚、齐、燕、韩、赵、魏六国之力,共同抵抗秦国。《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了苏秦对楚威王的游说。首先,他极力称赞威王的贤能与楚国的地大物博。接著,话锋一转,讥刺威王的软弱。他分析楚国的情况,认为楚国的实力极为雄厚,若还必须侍奉秦国,那其余各国就更应理所当然的向秦称臣,到那个时侯,秦国就可以轻易的吞并各国了。再纵观天下局势,各个诸侯国中,秦国对楚国最为忌惮,楚国的气势若强盛,秦国就会相对的消弱,反之,楚弱则秦强,两股势力互为消长,绝不会同时并存。所以,苏秦建议威王应该联合邻近各国,把秦国孤立起来,如此才是求得生存的最好方法。《战国策.楚策一》中又另有一段,描述战国时张仪为破楚、齐、燕、韩、赵、魏六国的联合,于是分别利诱六国与秦国亲善。当游说楚王时,他以秦、楚二强若欲相争而无法并存,则秦必采军事手段使楚岌岌可危作为要胁,而欲迫使楚国改与秦国联合。其中也用到「势不两立」一语。后来「势不两立」演变为成语,用来比喻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并存。

1. 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并存。《晋书.卷六二.刘琨传》:「臣与二虏,势不并立。聪、勒不枭,臣无归志。」也作「势不两立」、「势不两存」。

词语解释

势不并立,这一成语出自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意思是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本质差异,不能在同一时空共存或同时存在。它通常用来形容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过于尖锐、无法相容。

  • 字面意义:“势”指的是力量、趋势;“不并立”表示不能共同存在。
  • 实际含义:这一成语强调了两种事物在本质上是相互排斥的,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体系或状态中。这种概念常见于哲学、历史、文学等领域。

造句

  1. 例句一:由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它们在历史上势不并立。
  2. 例句二:教育改革的两种理念——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在一定时期内是势不并立的关系。
  3. 例句三:在某些宗教教义中,存在着绝对神权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势不并立关系。
  4. 例句四:历史上,儒家思想与道家哲学长期处于势不并立的状态,各自占据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文化领域。
  5. 例句五: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有时也会呈现势不并立的局面。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到,“势不并立”这一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描述不同思想、制度或概念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关系。

分词解释

shì

1 权力,威力:~力。权~。~利。~均力敌。2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气~。山~。局~。虚张声~。守~。~必。~能。~不可挡。因~利导。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bìng,bīng

1 合在一起:~拢。合~。兼~。2 一齐,平排着:~驾齐驱。~重(zhòng )。~行(xíng )。3 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且。4 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不容易。

1 站,引申为竖起来:~正。~柜。~足(①站得往脚;②处于某种立场)。~场。屹~。顶天~地。2 做出,定出:建~。设~。树~。~意。~此存照。3 存在,生存:自~。独~。势不两~。4 马上,即刻:~时。~刻。~等。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