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榜的拼音、解释、组词
副榜的简介:
fù/pì bǎng/bàng
1.科举时代会试或乡试取士,除正榜外另取若干名,列为副榜。始于元至正八年。明永乐中会试有副榜,给下第举人以作官的机会。嘉靖中有乡试副榜,名在副榜者准作贡生,称为副贡。清只限乡试有副榜,可入国子监肄业。
1.科举时代会试或乡试取士,除正榜外另取若干名,列为副榜。始于元至正八年。明永乐中会试有副榜,给下第举人以作官的机会。嘉靖中有乡试副榜,名在副榜者准作贡生,称为副贡。清只限乡试有副榜,可入国子监肄业。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旧时乡会试因名额限制,未能列于正榜而文字优良者,于发榜时别取若干名,列其姓名于正榜之后,称为「副榜」。《明史.卷六九.选举志》:「是时,会试有副榜,大抵署教官,故令入监者亦食其禄也。」也称为「副贡」、「副车」。
《副榜》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特指在科举考试中,除了主榜(正榜)之外所选拔出的人才名单。副榜通常是对那些虽然未达到主榜录取标准但表现优异、具有一定才华的考生进行记录的一种形式。
详细解释
-
概念背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进士考试是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通过该考试的人会被列入正榜;而未能进入正榜但在其他方面有出色表现或经过特许的情况下被录取的人,则会被记录在副榜上。
-
意义与作用:虽然未列入主榜,但名字出现在副榜上的考生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荣誉,并且可能会受到相应的奖励或者职位任命。这一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造句
- 明朝时期,一些没有被选入正榜的学者也得以进入副榜,在文坛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字。
- 祖父年轻时曾以副榜的身份参与了朝廷组织的一次重要考试。
- 村里的老一辈人提到自己曾经见过一个在副榜上有名的人后来成了村里的读书种子。
- 在古代科举史上,副榜的存在反映了社会对各种才学的认可和包容。
- 由于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关于副榜的研究成为了一些学者关注的课题。
请注意,这些句子是基于《副榜》一词的历史背景而创作的虚构场景,并非真实事件。希望这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副榜”这一概念及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意义。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