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罗汉的拼音、解释、组词
十六罗汉的简介:
shí liù/lù luó hàn
1.指释迦的十六名上足弟子。即宾度罗跋罗惰阇﹑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阇﹑苏频陀﹑诺讵罗﹑跋陀罗﹑迦哩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参见"十八罗汉"。
1.指释迦的十六名上足弟子。即宾度罗跋罗惰阇﹑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惰阇﹑苏频陀﹑诺讵罗﹑跋陀罗﹑迦哩迦﹑伐阇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怙罗﹑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荼半托迦。参见"十八罗汉"。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佛陀入灭后,受佛嘱咐住在世间护持佛法的十六大罗汉。十六罗汉从五世纪后期,受到中国广泛的崇拜,并成为佛教艺术重要的创作体裁,唐末至宋初由十六尊罗汉发展成十八尊流行中国、西藏二地。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复重请言:『所说十六大阿罗汉我辈不知其名何等?』庆友答言:『第一尊者名宾度罗跋罗惰阇;第二尊者名迦诺迦伐蹉;第三尊者名迦诺迦跋厘堕阇;第四尊者名苏频陀;第五尊者名诺距罗;第六尊者名跋陀罗;第七尊者名迦理迦;第八尊者名伐阇罗弗多罗;第九尊者名戍博迦;第十尊者名半托迦;第十一尊者名啰怙罗;第十二尊者名那伽犀那;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第十五尊者名阿氏多;第十六尊者名注荼半托迦;如是十六大阿罗汉。』」
《十六罗汉》是佛教中的一个名词,指的是佛教寺院或佛像雕塑中通常供奉的十八位罗汉(但因“大迦叶”和“阿难”被排除在外,实际上只有十六位),他们都是释迦牟尼的早期弟子,在佛法弘扬过程中有着重要的贡献。这16位罗汉的形象在很多寺庙、佛堂及绘画作品中都可以见到,并且各有其独特的形象特征与代表意义。
详细解释
- 罗汉:梵语阿罗汉,意为“应供”,即应该受到世人尊敬供养的人。
- 在佛教中,罗汉是指已经证悟了涅槃的圣者,他们已经摆脱了一切烦恼和生死轮回,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
造句
- 这座古老的寺庙里供奉着一尊精美的十六罗汉佛像,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
- 游客们在参观佛教博物馆时,对这些栩栩如生的十六罗汉塑像赞叹不已。
- 在寺院的法会中,十六罗汉的雕像被庄严地排列于大雄宝殿两侧,显得非常壮观。
- 每当有新的弟子加入寺庙,都会接受到学习十六罗汉故事和精神的任务,以作为修行的指导。
- 画家们常常将十六罗汉的故事融入他们的画作中,以此来传承这一重要的佛教文化。
分词解释
十
shí
1 数名,九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拾”代)。2 表示多、久:~室九空。3 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六
liù,lù
1 数名,五加一(在钞票或单据上常用大写“陆”代):~书(古时分析汉字形、音、义而归纳出来的六种造字法)。~甲。~艺(①古时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②六经)。~欲(佛教名词,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泛指人的各种欲望)。~合(“东”、“南”、“西”、“北”、“上”、“下”,用以指天地和宇宙)。~亲(较早是指“父”、“母”、“妻”、“子”、“兄”、“弟”;泛指所有亲属)。~经(六种儒家经典,即《诗》、《书》、《易》、《礼》、《乐》、《春秋》)。~畜(六种家畜,指“猪”、“牛”、“羊”、“马”、“鸡”、“狗”)。~朝(cháo )(“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后又泛称“南北朝”)。~腑(中医指“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言诗。~弦琴。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5”。
罗
luó
1 捕鸟的网:~网。2 张网捕捉:~掘(用网捕麻雀,挖掘老鼠洞找粮食。喻用尽办法筹措款项)。门可~雀(形容门庭冷落)。3 搜集,招致,包括:~捕。~致(招请人才)。网~。包~。~织罪名(虚构罪名,陷害无辜)。4 散布:~列。5 过滤流质或筛细粉末用的器具:绢~。6 用罗筛东西:~面。7 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绮。~扇。8 量词,用于商业,一罗合十二打。9 同“ 脶 ”。10 姓。
汉
hàn
1 水名。汉水,又称汉江,源出陕西省西南部,流经陕西省、湖北省,在武汉市入长江。2 天河:银~。云~。气冲霄~。3 成年男人:~子。老~。4 汉族,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5 汉语的简称:英~辞典。6 中国朝代名:(❶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公元前206-公元220年。❷五代之一,刘知远所建立,公元947-950年,史称后汉。)。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