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公的拼音、解释、组词
次公的简介:
cì gōng
1.汉盖宽饶字次公。为官廉正不阿﹐刺举无所回避。平恩侯许伯治第新成﹐权贵均往贺﹐宽饶不行﹐请而后往﹐自尊无所屈。许伯亲为酌酒﹐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丞相魏侯笑道:"次公醒而狂﹐何必酒也?"见《汉书.盖宽饶传》。又汉黄霸亦字次公。霸少学律令﹐为人明察内敏﹐得吏民心﹐所至有政绩。见《汉书.循吏传.黄霸》。后因以"次公"称刚直高节之士或廉明有声的官吏。 2.排行第二者之称。
1.汉盖宽饶字次公。为官廉正不阿﹐刺举无所回避。平恩侯许伯治第新成﹐权贵均往贺﹐宽饶不行﹐请而后往﹐自尊无所屈。许伯亲为酌酒﹐宽饶曰:"无多酌我﹐我乃酒狂。"丞相魏侯笑道:"次公醒而狂﹐何必酒也?"见《汉书.盖宽饶传》。又汉黄霸亦字次公。霸少学律令﹐为人明察内敏﹐得吏民心﹐所至有政绩。见《汉书.循吏传.黄霸》。后因以"次公"称刚直高节之士或廉明有声的官吏。 2.排行第二者之称。
- AI解释
在古代文献中,“次公”一词并非一个常见或固定使用的名词,它可能出现在不同的语境和历史背景中。通常,“次公”可能是古人的名、字、号或者是特定的历史人物的别称。为了更准确地解释“次公”,我们需要考虑具体的历史时期或者上下文环境。
不过,在一些典籍中,“次公”有时被用来指代东晋时期的官员谢尚,他有另一个称号是“东山客”,而谢尚字“公显”,故有时称其为“次公”。但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常见的例子,并非绝对的解释。下面我会给出一个基于这个假设的例子进行解释和造句。
【详细解释】 - 字义:“次”在古代常用于表示排行或职位,而“公”则是对男性的一种尊称,在这里可能含有高官的意思。 - 人物背景:东晋时期,谢尚是一个颇有才华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为人公正且善于识人用人,曾多次平定叛乱,保护了江南地区的和平稳定。
【造句】 1. 次公在治理地方时以公平著称,他的仁政深受百姓爱戴。 2. 东晋年间,次公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赢得了诸多功勋。 3. 历史上关于谢尚(次公)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成为后世贤臣的典范。 4. 面对叛乱,次公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和策略,成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与统一。 5. 就像先贤次公一样,他始终坚守正义、体恤百姓疾苦。
请注意,在实际使用时,如果“次公”并非专有名词或特定人物的称号,上述解释和造句可能并不适用。如果您有具体的上下文或语境,请提供更多信息以便给出更准确的答案。
分词解释
次
cì
1 第二:~日。~子。~等。~要。2 质量、品质较差的:~品。~货。3 等第,顺序:~第。~序。名~。4 化学上指酸根或化合物中少含两个氧原子的:~氯酸。5 中间:胸~。6 量词,回:~数(shù)。初~。三番五~。7 旅行所居止之处所:旅~。舟~。~所。8 姓。
公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