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吉士的拼音、解释、组词
庶吉士的简介:
shù jí shì
1.明﹑清官名。明初有六科庶吉士。洪武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永乐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代重翰林,天顺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清沿明制,于翰林院设庶常馆,掌教习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称"庶常"。参阅清福格《听雨丛谈》卷六。参见"庶常"。
1.明﹑清官名。明初有六科庶吉士。洪武十八年使进士观政于诸司,练习办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衙门者,采《书》"庶常吉士"之义,俱改称为庶吉士。永乐后专属翰林院,选进士文学优等及善书者为之。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编修﹑检讨等职;其余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代重翰林,天顺后非翰林不入阁,因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已群目为储相。清沿明制,于翰林院设庶常馆,掌教习庶吉士事。庶吉士又通称"庶常"。参阅清福格《听雨丛谈》卷六。参见"庶常"。
- AI解释
《庶吉士》一词,是古代中国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殊的官职,特指由殿试中的三甲进士选入翰林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考察之后,有可能被授予官职。这个职位属于翰林学士的范畴,在明清时期非常重视。
详细解释
- “庶”: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众多”的意思。
- “吉”:“吉”,在此处指的是吉祥、好的意思。
- “士”:通常指读书人或官吏。这里特指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优秀人才。
所以,“庶吉士”可以理解为“众多的好读书人”,但更具体来说,是指那些通过科举殿试后被选入翰林院进行进一步学习和培养,具有很大晋升可能的官员候选人。
造句
- 清朝时期,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梦想成为庶吉士,在翰林院中接受全面的文化熏陶。
- 在古代文官体系中,从庶吉士做起是进入仕途的重要一步。
- 科举考试不仅选拔官员,还通过选拔庶吉士来储备国家的人才资源。
- 担任过庶吉士的官员往往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出色的行政能力。
- 虽然庶吉士的地位并不如翰林院中的其他职位那样显赫,但他们仍然是朝廷中受人尊敬的角色。
这些造句旨在展现“庶吉士”在古代中国科举制度及文官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希望这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及其应用情境。
分词解释
庶
shù
1 众多:~务。~物。~绩。富~。2 平民,百姓:~民。~人。黎~。3 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子(妾生的儿子)。~母(嫡出子女称父亲的妾)。~姓(古代称与帝王没有亲属关系的异姓诸侯)。4 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但愿,或许:“~竭驽钝,攘除奸凶”。~免于难。~几(a.也许可以,表示希望;b.近似,差不多;c.旧指贤者)。~乎可行。
吉
jí
1 好,有利的,幸福的,与“凶”相对:~利。~祥。逢凶化~。~光片羽(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2 吉利的日子:择~。3 善,贤,美:~人(善良,有才德的人)。~人天相。4 中国吉林省的简称:~剧。5 姓。
士
shì
1 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族。~大夫。2 旧时指读书人:~子。~民。学~。3 未婚的男子,泛指男子:~女。4 对人的美称:志~。烈~。女~。5 军衔的一级,在尉以下;亦泛指军人;上~。~兵。~卒。~气。6 称某些专业人员:医~。护~。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