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达(1934-1987)的拼音、解释、组词
阿达(1934-1987)的简介:
ā dá
美术片导演。原名徐景达,江苏昆山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校动画班。曾任中国影协和中国美协理事。参与执导的《哪吒闹海》、《蝴蝶泉》,执导的《三个和尚》、《三十六个字》、《超级肥皂》、《新装的门铃》,多次获金鸡奖、文化部奖和百花奖,并九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美术片导演。原名徐景达,江苏昆山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校动画班。曾任中国影协和中国美协理事。参与执导的《哪吒闹海》、《蝴蝶泉》,执导的《三个和尚》、《三十六个字》、《超级肥皂》、《新装的门铃》,多次获金鸡奖、文化部奖和百花奖,并九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 AI解释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阿达(1934-1987)”看起来可能是一个人名,但没有明确指出这具体指的是谁。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名字“阿达”通常不是常见的人名,特别是在1934至1987年间。如果这是一个特定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请提供更多信息以便进行准确的解释。
不过,假设这里的“阿达(1934-1987)”是指某一位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者文学角色,以下是对名字及其时间范围的一些可能解释:
解释
- 阿达:此名可能是人物的名字。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阿达”可以有不同的意义或由来。
- (1934-1987):表示该人的生卒年份,即这个人于1934年出生,并在1987年去世。
造句
由于“阿达”这个名字的具体身份不明确,以下是基于假设的几个句子:
- 历史人物角度:“为了纪念阿达(1934-1987),他的家人每年都会在他的诞辰日举行一次聚会。”
- 文学作品角色角度:“在《时间之河》这部小说中,阿达(1934-1987)是一位关键的角色,他的经历深刻影响了整个故事的发展。”
- 纪念性文章角度:“为了表达对阿达(1934-1987)的敬意,在他去世三十周年之际,人们在城市中心举办了大规模的纪念活动。”
- 个人传记角度:“我读过一本关于阿达(1934-1987)的生平传记,书中详细记录了他的成长经历和他的成就。”
- 学术研究角度:“学术界对阿达(1934-1987)的研究兴趣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出版。”
如果“阿达”确实对应某一具体人物,请提供更详细的背景信息,这样可以给出更为准确的解释和造句。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