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券的拼音、解释、组词

地券的简介:

dì/de quàn/xuàn
1.旧时买卖或典当土地所立的契约。载明土地的面积﹑价格及坐落﹑四至等。已经纳税并由政府盖印的称"红契";未经政府盖印的为"白契"。

  • AI解释

地券》,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通常指的是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凭证。它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证明持有人对某块土地的所有权或是对该地块进行转让、买卖等行为的权利。地券的内容一般包括土地的位置、面积、用途、边界等详细信息,并且有时会加盖官印或者附有相关官员签字以增加其权威性和合法性。

5个造句:

  1. 在那个时代,地券是证明农民拥有土地的关键证据。
  2. 村长用一本保存完好的古代地券向大家展示他们祖辈的土地归属情况。
  3. 政府为了规范土地交易市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正式的地券制度。
  4. 历史学家研究了大量的地券,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5. 虽然年代久远,但这块古代地券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请注意,《地券》这一概念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上述解释和造句基于传统文献中的相关定义进行构建。实际使用时可能需要根据具体上下文调整其含义或用法。

分词解释

dì,de

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心说。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质。~壳。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下。4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田~。~政。~主。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区。此~。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板。~毯。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点。目的~。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以处。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境~。心~。10 底子:质~。

quàn,xuàn

1 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现代指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债~。国库~。入场~。证~。稳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