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拼音、解释、组词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简介:

fǎn jī è、fǎn nèi/nà zhàn、fǎn pò/pǎi hài yùn dòng
1947年5月,上海、南京、北平等地学生举行以反内战、争民主为内容的五四纪念活动。上海学生在上街宣传时遭国民党军警殴打和拘捕。20日,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学生在南京组成请愿团,进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大游行,遭到镇压,学生一百余人被打伤,二十多人被捕,造成“五二〇血案”。血案发生后,在全国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群众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 AI解释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治口号,主要反映的是当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众对国民党政府统治下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不满与反抗。这一运动旨在表达人民对改善生活现状和结束战争状态的愿望,同时也体现了中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政治主张。

详细解释

  • 反饥饿:指中国人民因战乱、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生活贫困,粮食短缺,希望通过斗争改变这种状况。
  • 反内战:指的是中国人民对国民党政府内部权力斗争以及由此引发的连绵不断的战争状态感到不满。这些冲突不仅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严重影响了民众生活和社会稳定。
  • 反迫害: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各种形式的压迫与不公,比如政治上的镇压、经济剥削等。

造句

  1.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许多青年积极参与《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为实现国家和平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 这场《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最终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响应,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 电影《青春之歌》就讲述了主人公在那个动荡年代积极参与《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故事。
  4. 研究那段时期的历史时,我们不能忽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对塑造当时社会结构与民众精神面貌的影响。
  5. 通过对《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人民的挣扎与追求。

分词解释

fǎn

1 翻转,颠倒:~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复。~侧。2 翻转的,颠倒的,与“正”相对:正~两方面的经验。~间(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诉。~馈。适得其~。物极必~。3 抵制,背叛,抗拒:~霸。4 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常。5 回击,回过头来:~驳。~攻。~诘。~思。~躬自问。6 类推:举一~三。

1 饿:~饿。~民。~驱(旧指为衣食而奔走)。~餐渴饮。~寒交迫。~不择食(喻急需的时候顾不得细加选择)。画饼充~。2 庄稼收成不好或没有收成:~荒。~馑(灾荒)。
饿

è

1 肚子空,想吃东西,与“饱”相对:我不~,你吃吧!饥~。~殍(饿死的人)。2 使受饿:注意别~坏了。

nèi,nà

1 里面,与“外”相对:~部。~外。~定。~地。~阁。~行(háng )。~涵。2 称妻子或妻子家的亲戚:~人。~亲。~弟。3 亲近:~君子而外小人。

zhàn

1 打仗:~争。~机。~绩。~略。~术。~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 泛指争斗,比高下:论~。争~。3 发抖:~抖。寒~。胆~心惊。4 姓。

pò,pǎi

1 用强力压制,硬逼:逼~。~害。压~。强~。胁~。~降(jiàng )。~降(xiáng )。~不得已。2 接近:~近。~冬。3 急促:急~。~切。~不及待。4 狭窄:地势局~。

hài

1 有损的,与“益”相对:~虫。~鸟。2 引起灾难的人或事物,坏处:~处。祸~。灾~。为民除~。3 使受损伤:~人。损~。伤~。危~。4 发生疾病:~眼。5 心理上发生不安定情绪:~羞。~怕。6 杀死:杀~。遇~。7 妒忌:“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

yùn

1 循序移动:~行。~动。~转(zhuàn )。2 搬送:~输。~载。~营(交通工具的运行和营业)。~力。~销。空~。海~。3 使用:~用。~算。~笔。~筹(制定策略)。4 人的遭遇,亦特指迷信的人所说的遭遇:~气。命~。幸~。国~。5 南北距离:广~百里。6 姓。

dòng

1 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与“静”相对:变~。波~。浮~。振~(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作往复运动。亦称“振荡”)。震~(①颤动或使颤动,如“门窗~~了一下”;②重大事情或消息使人心不平静,如“~~全国”)。2 使开始发生:发~。3 使用:~用。~武。~问(客套话,请问)。4 使起作用或变化,使感情起变化:感~。~人心弦。娓娓~听。~容。5 吃(多用于否定式):这几天不~荤腥。6 非静止的:~画。7 可变的:~产。8 行为:举~。~作。9 常常:~辄得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