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簪的拼音、解释、组词

投簪的简介:

tóu zān
1.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投,抛弃;簪,用于固定冠帽,借指官职。「投簪」指辞去官职,不再从政。南朝齐.孔稚珪〈北山移文〉:「昔闻投簪逸海岸,今见解兰缚尘缨。」明.陈汝元《金莲记》第五出:「二子之名既就,一生之愿已酬,当投簪海岸,驾橇山林。」

投簪》是古代文人常用的一个典故,源自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事迹。这里,“投簪”并非直接的意思,而是源于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故事中使用的典故,具体指放弃官职、辞官的行为。“投”,抛掷;“簪”,古人用来固定发髻的长针或冠上的装饰物,在此泛指头发。因此,《投簪》整体上指的是彻底远离官场和世俗生活,追求隐居生活。

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人理想化的象征之一,表达了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官场束缚的反叛。“投簪”不仅是一个行为的描述,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在文学作品中,“投簪”往往被用来表达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抉择,或是借以描绘主人公归隐前后的心理变化。

以下是五个使用“投簪”的造句:

  1. 为了追求心灵上的自由,他毅然决定辞去高官厚禄,投入山水之中,真正实现“投簪”之梦。
  2. 面对现实的种种压力和困扰,有些人选择“投簪”,从繁忙的城市生活中彻底抽身,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3. 在古代文人看来,“投簪”的行为不仅是放弃物质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洗礼,他们相信这能帮助自己更好地接近自然,获得心灵的解放。
  4. 陶渊明以“投簪”为标志的一生,成为了后世文人向往的理想生活状态的象征,激励着无数人追求更加纯粹、自由的生活方式。
  5. 当今社会,尽管物质条件极大改善,“投簪”的精神依然具有时代意义,它提醒着我们不要被物质所束缚,要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分词解释

tóu

1 抛,掷,扔(多指有目标的):~篮。~弹(dàn )。2 跳进去:~河。自~罗网。3 放进去,送进去:~入。~资。~标。4 走向,进入:~宿(找地方住宿)。~奔。~靠。~降。~师(从师学习)。~诉。5 发向:~射。~影。6 寄,递送:~递。~稿。7 合:~合。意气相~。8 临,在…以前:~明。~暮(天黑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