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夫的拼音、解释、组词
五大夫的简介:
wǔ dà/dài/tài fū/fú
1.周代下大夫小宰﹑小司徒﹑小司空﹑小司寇﹑小司马的合称。 2.爵位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汉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均有食邑。汉文帝以后,改以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3.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风雨暴至,避于树下,因此树护驾有功,按秦官爵封为五大夫。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后世有人不明"五大夫"为秦官﹐而附会为五株松。参阅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五。汉应劭《汉官仪》谓始皇所封的是松树。后因以为松的别名。
1.周代下大夫小宰﹑小司徒﹑小司空﹑小司寇﹑小司马的合称。 2.爵位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汉初以第七级公大夫以上为高爵,均有食邑。汉文帝以后,改以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仅得免役。 3.秦始皇二十八年封禅泰山,风雨暴至,避于树下,因此树护驾有功,按秦官爵封为五大夫。事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后世有人不明"五大夫"为秦官﹐而附会为五株松。参阅宋袁文《瓮牖闲评》卷五。汉应劭《汉官仪》谓始皇所封的是松树。后因以为松的别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授赏有功者的爵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战国策.楚策一》:「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汉.鼌错〈论贵粟疏〉:「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迺复一人耳。」
2. 秦始皇封泰山后,返京途中遇大风雨,在松树下休息,因而封此松为五大夫。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借指松树。也称为「大夫松」。
3. 越王句践的五大夫。为舌庸、苦成、大夫种、范蠡、皐如。
4. 战国时魏的五大夫。为吴起、西门豹、北门可、乐羊、李克。
《五大夫》这一词语并非一个通常使用的现代汉语词汇,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文献或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中。在古文中,“五大夫”是指古代官职的一种,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开始设置的一个官阶名称,后来其他朝代也沿用此称谓。五大夫是一个较低的爵位或者官衔,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含义和地位可能有所不同。
通常来说,五大夫属于大夫这个等级,是仅次于卿的高级官员,但低于更高等级的公、侯等爵位。在古代文献中,“五大夫”往往指的是拥有一定军功或政绩而被授予这一称号的人士。这一称号不仅代表了一个官职和地位,有时也被看作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可。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词语及其使用场景,下面给出五个包含“五大夫”的造句示例:
- 在古代,秦朝时期有一名勇士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五大夫。
- 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同时也在战场上建立了显赫战绩,最终荣升为五大夫,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
- 那位将军英勇善战,多次击败敌军,朝廷决定授予他五大夫之衔以表奖励。
- 尽管在官场上不占优势地位,但他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名声,在民间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赞誉,被称作“五大夫”。
- 在古代小说中,经常会提到一些被封为五大夫的角色,他们往往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其经历往往充满传奇色彩。
请注意,上述造句是对历史背景的一种文学化想象与构建,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在实际使用时,“五大夫”这一词汇可能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和说明。
分词解释
五
wǔ
1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彩。~官。~谷。~金。~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行(指金、木、水、火、土)。~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脏(指心、肝、脾、肺、肾)。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大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夫
fū,fú
1 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农~。万~不当之勇。2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役。拉~。3 〔~子〕➊旧时对学者的称呼;➋旧时称老师;➌旧时妻称夫;➍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4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