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的拼音、解释、组词
促织的简介:
cù zhī/zhì
①蟋蟀的别称: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②短篇小说。清代蒲松龄作。载《聊斋志异》。明宣宗时,因宫中征求蟋蟀,华阴(今属陕西)人成名屡遭官府催逼,家破人亡。后其子的精魂化为蟋蟀,小而健斗,被献入宫,得皇帝喜爱,当地巡抚、县令因此皆受重赏。情节曲折,想像丰富,对封建官吏作了辛辣的讥讽。
①蟋蟀的别称: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②短篇小说。清代蒲松龄作。载《聊斋志异》。明宣宗时,因宫中征求蟋蟀,华阴(今属陕西)人成名屡遭官府催逼,家破人亡。后其子的精魂化为蟋蟀,小而健斗,被献入宫,得皇帝喜爱,当地巡抚、县令因此皆受重赏。情节曲折,想像丰富,对封建官吏作了辛辣的讥讽。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蟋蟀的别名。参见「蟋蟀」条。
《促织》,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蟋蟀别称,尤其是指那些体型较小、叫声短促急促的蟋蟀。在中国古代文人笔下,蟋蟀常常被赋予象征意味,既用来描写自然景象,也常用来寄寓情感或寄托作者对世事无常的感受。
详细解释:
- 促织:本意是小而急促鸣叫的昆虫,即蟋蟀。
- 出处:“促织”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里的“蟋蟀”就是指促织。到了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散文作品《促织记》,文中借蟋蟀的命运来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造句:
- 春末夏初,田野里时常可以听见那促织的声音,犹如一首生命的赞歌。
- 深夜时分,促织的鸣声与月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乡村夜景。
- 故事中的主人公在困境中得到了一些微小的帮助,正如那些不起眼的小蟋蟀所发出的微弱声响,虽小却足以带来希望。
- 老王最爱在秋日傍晚听促织鸣叫,那声音仿佛能让人的心灵得到一种平静和慰藉。
- 作者通过描述促织的一生,隐喻人类社会的无常变迁及个体命运的渺小与伟大。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