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的拼音、解释、组词
瓦剌的简介:
wǎ/wà là/lá
明时总称西部蒙古各部,活动于鞑靼以西地区。也先任首领时曾统一蒙古各部,势力强盛,多次进攻明朝,土木之变曾俘获明英宗。后因内讧势衰。清时分为杜尔伯特、准噶尔、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
明时总称西部蒙古各部,活动于鞑靼以西地区。也先任首领时曾统一蒙古各部,势力强盛,多次进攻明朝,土木之变曾俘获明英宗。后因内讧势衰。清时分为杜尔伯特、准噶尔、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元朝亡后所分出的一部落,约包括现今的新疆北部与蒙古西部。明英宗时,也先其部太师,屡寇明边,英宗亲征,至土木堡,竟被掳。后来也先自立为大元田盛可汗,据有大漠南北地,势极强,至也先死而衰。清初,漠西蒙古分和硕特、杜尔伯特、准噶尔、土尔扈特四卫拉特(即瓦剌)。四部之中,以准噶尔最强,乾隆年间讨平之。清代官书作「厄鲁特」,也作「额鲁特」。
《瓦剌》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名词,特指明朝时期的一个部落或政权。瓦剌是元朝时期崛起于漠北的蒙古部落之一,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与明朝对峙的重要势力。在明朝中后期,瓦剌曾多次侵犯明朝边境,导致了明朝政府采取一系列军事和外交措施来应对。
详细解释
- 起源:瓦剌起源于北方草原,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
- 历史地位:在元朝末年,瓦剌逐渐强大起来,并与明朝形成了一种对立关系。明朝初年的边疆战争中,瓦剌是一个重要的对手。
- 影响:明朝政府多次与瓦剌进行和谈或战争,以控制北方边境的安全,保护中原地区的稳定。
造句
- 明朝初年,为了防范来自北方的威胁,朝廷加强了对瓦剌等草原势力的警戒。
- 瓦剌的骑兵以其快速机动性著称,在多次战斗中给明朝带来了不少麻烦。
- 在与明军交战的过程中,瓦剌的将领们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
-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并扩大影响力,瓦剌不断对周边的小部落进行征服。
- 历史学家在研究明朝边防政策时,经常会提到与瓦剌之间的复杂关系。
分词解释
瓦
wǎ,wà
1 用陶土烧成的:~罐。~器。~釜雷鸣(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2 〔~特〕电的功率单位。简称“瓦”。3 用陶土烧成的覆盖房顶的东西:~当(dāng )(即瓦筒之头)。~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