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的拼音、解释、组词
共工的简介:
gòng/gōng gōng
1.古代传说中的天神﹐与颛顼争为帝﹐有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2.古史传说人物。为尧臣﹐和歡兜﹑三苗﹑鲧并称为"四凶"﹐被流放于幽州。 3.古代官名。工官。本谓供百工之职﹐后为官名。 4.古代官名。汉代少府的属官。王莽时又改少府为"共工"。
1.古代传说中的天神﹐与颛顼争为帝﹐有头触不周山的故事。 2.古史传说人物。为尧臣﹐和歡兜﹑三苗﹑鲧并称为"四凶"﹐被流放于幽州。 3.古代官名。工官。本谓供百工之职﹐后为官名。 4.古代官名。汉代少府的属官。王莽时又改少府为"共工"。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神话传说中炎帝的后裔。相传与颛顼争天子失败,怒触不周山而导致天柱折,地维绝。见汉.王充《论衡.谈天》。又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也称为「康回」。
2. 职官名。尧时负责治水及掌百工事宜的官吏。《书经.尧典》:「共工方鸠僝功。」
《共工》一词主要源于中国上古神话故事,指的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首领,他以怒触不周山而闻名。在这一典故中,共工与颛顼争夺天地之主的位置,并且因为愤怒撞倒了支撑天和地的柱子——不周山,导致天空倾斜。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神话解释。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共工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之一,在《左传》、《淮南子》等文献中有记载。
- 形象描述:共工通常被描绘为一位英勇但情绪化的首领,他的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
- 故事背景:据传说,共工与颛顼争夺领导权,最终导致不周山倒塌,天空因此倾斜。这一事件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自然力量的不可控性以及英雄主义精神。
造句
- 在古代神话中,共工因不满天帝而怒撞不周山,展现了他非凡的勇气和悲壮的精神。
- 尽管历史上没有确切记载,但共工的形象经常出现在讲述上古时代的故事之中。
- 类似于共工的故事,在文学作品里常常用来比喻那些因为一时激愤而鲁莽行事的人物形象。
- 中国神话中的共工,以其挑战权威、勇于抗争的精神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征。
- 在现代的语境中,人们有时也会用到“共工”这个词来形容那些为了表达正义或不满而不顾后果的人。
分词解释
共
gòng,gōng
1 相同,一样:~性。~同。同甘~苦。2 彼此都具有、使用或承受:患难与~。休戚与~。3 一起,一齐:~鸣。~勉。~议。~处(chǔ)。4 总计,合计:~计。总~。5 与,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6 “共產党”的简称。
工
gōng
1 个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依靠工资收入为生的劳动者:~人。~人阶级。~农联盟。2 制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事业:~业。~业革命。3 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作。~厂。竣~。4 工作量:记~。这个工程需要三十个~。5 技术和技术修养:唱~儿。~夫(a.本领,造诣,亦作“功夫”;b.时间)。~力。6 细致,精巧:~巧。~整。~笔(中国画技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7 〔~尺(chǐ)〕中国古代一种记谱符号体系,有十个字: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相当于简谱的5671234567。“工”相当于“3”。8 善于,长于:~书善画。~于心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