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之心的拼音、解释、组词
是非之心的简介:
shì fēi zhī xīn
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
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明辨对错曲直的思想、意念。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1. 明辨对错曲直的思想、意念。《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这个词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其原文为:“是非之彰也,善人之所喜;不辩之言,乱人之所好。”这里的“是非”指的是事物的是非对错,“是非之心”则是指人们内心对于是非判断的能力和倾向。
详细解释
- 是与非:指正确与否或好坏对错的标准。
- 心:在此处特指人心灵深处的一种道德判断力,是一种内在的良知或直觉。孟子认为这种“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只是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加强和发展。
造句
-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把衡量是非的标准尺。
- 真正具备是非之心的人,在面对诱惑时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所动。
- 老师经常提醒学生要培养是非之心,明辨事理。
- 他虽然犯了错误,但他的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是非之感。
- 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通过以上造句可以看出,“是非之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道德判断的能力,它能够帮助人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作出正确的选择。
分词解释
是
shì
1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2 表示存在:满身~汗。3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4 表示适合:来的~时候。5 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6 用于问句:他~走了吗?7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冷。8 对,合理,与“非”相对:~非。他说的~。实事求~。9 认为对:~古非今。各行其~。深~其言。10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我就去。11 这,此:~日。~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12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问。惟利~图。13 姓。
非
fēi
1 不,不是:~凡。~法。~分(fèn )。~礼。~但。~同小可。啼笑皆~。2 不对,过失:痛改前~。文过饰~。习~成是(对于某些错的事情习惯了,反认为是对的)。3 与“不”呼应,表示必须(有时后面没有“不”字):我~看这本书。4 责怪,反对:~难(nàn )。~议。无可厚~。5 指“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简称“非洲”):东~。西~。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心
xīn
1 人和高等动物体内主管血液循环的器官(通称“心脏”):~包。~律。~衰。~悸。2 中央,枢纽,主要的:~腹。中~。3 习惯上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理。~曲。~魄。~地。~扉。衷~。~旷神怡。人~惟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