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沙特列原理的拼音、解释、组词
勒沙特列原理的简介:
lè/lēi shā/shà tè liè yuán lǐ
若平衡体系受到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的影响,平衡就向能消除这种影响的方向移动的规则。由法国科学家勒沙特列首先提出,故名。如合成氨反应(n_2+3h_22nh_3)达到平衡后,若增大压强,平衡就向生成nh_3的方向移动。因这样可减少分子数目,从而降低压强,以此来消除压强的增大。
若平衡体系受到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的影响,平衡就向能消除这种影响的方向移动的规则。由法国科学家勒沙特列首先提出,故名。如合成氨反应(n_2+3h_22nh_3)达到平衡后,若增大压强,平衡就向生成nh_3的方向移动。因这样可减少分子数目,从而降低压强,以此来消除压强的增大。
- AI解释
勒沙特列原理(Le Chatelier's Principle)是化学热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描述了当一个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系统受到外界影响时,系统会如何调整来抵消这种影响。该原理是由法国化学家路易·巴斯德的学生亨利·勒沙特列提出的。
简单来说,如果在一个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下改变一种条件(如温度、压力或浓度),那么反应将自动朝一个方向移动以减小外界施加的影响。这意味着系统的平衡状态不会被破坏,但位置可能会发生变化。
以下是勒沙特列原理的五个造句:
- 为了提高柠檬酸生产过程中碳酸钙的溶解度,工厂采取了增加二氧化碳分压的方法,这是根据勒沙特列原理来实现的。
- 当降低温度时,化学反应中的正向反应速率减慢更多,这导致平衡朝逆反应方向移动,符合勒沙特列原理。
- 通过调整容器的压力,在氨气合成过程中增加氮气和氢气的比例,系统会自发地朝着产生更多氨的方向移动来抵消这种压力变化,这是勒沙特列原理的应用。
- 当向已达到平衡的溶液中加入更多的溶质时,勒沙特列原理告诉我们,为了保持平衡状态,溶解过程将逆向进行以去除新增的溶质。
-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催化剂的同时考虑勒沙特列原理,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速率。
这些例子展示了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应用勒沙特列原理来理解和优化化学反应条件。
分词解释
勒
lè,lēi
1 套在牲畜上带帽子的笼头:马~。2 收住缰绳不使前进:悬崖~马。3 强制:~令。~索。4 统率:~兵。5 雕刻:~石。~碑。~铭。
沙
shā,shà
1 非常细碎的石粒:~子。~石。风~。~尘。~砾(沙和碎石块)。~漠。~丘。~滩。~洲(江河里由泥沙淤积成的陆地)。~暴。~浴。~疗。~鸥(文学上指栖息岸边沙地的鸥一类的水鸟)。2 像沙的东西:~糖。豆~。~瓤。3 声音不清脆不响亮:~哑。4 姓。
特
tè
1 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殊。~色。~产。~权。~性。~征。~需。~技。~务。~区。~价。~例。~效。2 单,单一:~为(wèi )。~设。~地。~惠。~辑。~使。~赦。~约。3 只,但:不~如此。“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4 三岁的兽,一说四岁的兽:“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兮!”5 公牛,亦用以借指公马和雄性的牲畜。6 配偶,匹配:“不因旧姻,求尔新~”。
列
liè
1 排成的行:罗~。行(háng )~。队~。~岛。2 众多,各:~位。~强。~传(zhuàn )。3 摆出:~举。4 安排到某类事务之中:~席。5 量词,用于成行列的事物:一~火车。6 类:不在此~。7 姓。8 古同“烈”,强烈,猛然。9 古同“裂”,分裂。
原
yuán
1 最初的,开始的:~本。~告。~稿。~籍。~理。~料。~色。~始。~著。2 本来:~样。~型。~址。~主。3 谅解,宽容:~宥。~谅。4 宽广平坦的地方:~野。平~。5 同“ 塬 ”。
理
lǐ
1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肌~。条~。事~。2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由。~性。~智。~论。~喻。~解。~想。道~。~直气壮。3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科,数~化。~疗。4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财。~事。管~。自~。修~。总~。5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睬。答~。6 古代指狱官、法官。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