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拼音、解释、组词
中庸的简介:
zhōnɡ yōnɡ
①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后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②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③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①原为儒家的伦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有平常、常道等含义。儒家以此为最高的道德标准,并作为处理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后来则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②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③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之孙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大学》合称为“四书”。
- AI解释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它主要探讨了儒家关于道德修养、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以及个人修养之道。该篇以“中”为本,强调适度、和谐与平衡,主张在各种情境下寻求事物的适当性,避免极端行为,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
详细解释
- 中:指的是恰到好处的状态或方法。
- 庸:可以理解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实践,或者说是日常行动中的道理。
- 中庸之道:即在任何事情上都遵循适度、和谐的原则,不走极端。它强调人在处理事物时应追求平和与合理,既不过度也不不足。
《中庸》的思想主张人在各种行为中都要以“和”为核心,既要修身养性,也要治理国家社会,通过内在的修养达到外在的和谐,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理想状态。
造句
- 他为人处世总是讲究中庸之道,不偏激也不随波逐流。
- 在管理团队时,经理应采取中庸态度,既要严格要求员工,也要给予适当的激励。
- 为了与邻居和睦相处,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更加中庸的态度去解决纠纷。
-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要坚持中庸之道,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得过且过。
- 通过长期的修炼,他最终达到了中庸境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晰的判断力。
这些句子展示了《中庸》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与体现,旨在引导人们在生活中追求适度、和谐的生活方式。
分词解释
中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5 特指“中国”:~式。~文。6 适于,合于:~看。
庸
yōng
1 平常,不高明的:平~。~医。~言。~俗。~人。昏~。~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夫。~暗(平凡,愚昧)。~~碌碌(没有志气,没有作为)。2 需要:无~细述。无~讳言。3 岂,怎么:~讵(岂,何以,怎么,亦作“庸遽”)。4 中国唐代一种赋税法:租~调。5 功劳:~绩(功绩)。6 古同“佣”,雇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