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1887-1975)的拼音、解释、组词
蒋介石(1887-1975)的简介:
jiǎng jiè shí (1887-1975)
浙江奉化人,原名瑞元,后改名中正。日本振武学校毕业。1908年加入同盟会。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追随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926年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共产党人。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8年后,历任国民党政府主席兼陆海空三军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实行独裁统治。曾多次发动新军阀混战。九一八事变后,推行“攘外必先安内”
浙江奉化人,原名瑞元,后改名中正。日本振武学校毕业。1908年加入同盟会。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追随孙中山避难于永丰舰。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926年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共产党人。1927年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8年后,历任国民党政府主席兼陆海空三军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实行独裁统治。曾多次发动新军阀混战。九一八事变后,推行“攘外必先安内”
- AI解释
《蒋介石(1887-1975)》是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蒋介石的生平简介。作为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蒋介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详细解释: 蒋中正(字介石),生于1887年10月26日,逝世于1975年4月5日,是中华民国时期的重要政治领导人之一。他是国民党的主要领袖,在中国国民党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影响力。蒋介石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指挥才能,曾在北伐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并在此后成为国民政府的主要领导者。
然而,蒋氏治下的国民政府未能实现其理想中的统一、富强与民主,反而引发了广泛的不满与反对。抗日战争期间,他虽然领导了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努力,但内战时期却因政治策略失误导致败局已定,最终在1949年被迫离开大陆前往台湾。
造句:
- 在《蒋介石(1887-1975)》的人物传记中,作者详细回顾了他的一生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 蒋介石曾是国民党政权的核心力量,在中国政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尽管蒋中正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但他最终还是未能避免国民政府在内战中的失败结局。
- 关于蒋介石的历史地位和评价至今仍存在争议,学者们对他有着不同的看法。
- 1975年4月5日,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蒋中正逝世了。
分词解释
蒋
jiǎng
1 古书上说的一种菰类植物。2 姓。3 古同“奖”,勉励。
介
jiè
1 在两者中间:~于两者之间。~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入。2 这样,这么:像煞有~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3 放在心里:~意。~怀。4 耿直:耿~。5 甲:~胄。~壳。6 个(用于人):一~书生。7 大:~圭(大玉)。8 传统戏曲脚本里表示情态动作的词:笑~。饮酒~。9 助:~寿。10 姓。11 古同“芥”,芥菜。
石
shí,dàn
1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2 指石刻:金~。3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药~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4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