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1903.6.2~1976.1.31)的拼音、解释、组词
冯雪峰(1903.6.2~1976.1.31)的简介:
féng xuě fēng
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扬等。浙江义乌人。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参加朱自清等人组织的文学社团晨光社,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与汪静之等组织湖畔诗社,出版诗集《湖畔》。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日语,1926年开始翻译日本、苏联的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专著。1927年加入共产党。1928年结识了鲁迅,编辑出版《萌芽》月刊,并与鲁迅共同编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29年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编辑出版《前哨
原名福春,笔名雪峰、画室、洛扬等。浙江义乌人。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参加朱自清等人组织的文学社团晨光社,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与汪静之等组织湖畔诗社,出版诗集《湖畔》。1925年到北京大学旁听日语,1926年开始翻译日本、苏联的文学作品及文艺理论专著。1927年加入共产党。1928年结识了鲁迅,编辑出版《萌芽》月刊,并与鲁迅共同编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1929年参加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编辑出版《前哨
- AI解释
《冯雪峰(1903.6.2~1976.1.31)》这一词条主要描述的是中国现代著名革命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和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领导成员之一冯雪峰先生。他的一生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紧密相连,对新文学运动、左翼文化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宣传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详细解释
-
出生与背景:冯雪峰1903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现属诸暨市),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
早期经历:青年时期,冯雪峰参与新文化运动,成为鲁迅、茅盾等文学家的朋友,并且是左翼文艺团体“创造社”的创始人之一。
-
革命生涯:1928年,因在政治上的立场变化而与“创造社”成员决裂。此后,他逐渐转向共产主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在党内担任过多种重要职务,参与了多个历史事件和运动的组织工作。
-
文学成就:除了革命活动外,冯雪峰也是诗人、散文家、文艺理论家。他的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诗歌、小说以及文艺批评等多个领域。
-
教育贡献:在解放后,他还担任过多种重要的文化与教育部门领导职务,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文艺事业和社会进步。
造句
- 冯雪峰不仅是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还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忠诚战士。
- 在《冯雪峰的革命生涯》中,作者详细描绘了这位文化巨擘的政治与艺术追求。
- 冯雪峰早年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
- 作为左翼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冯雪峰在促进中国文艺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 在纪念冯雪峰诞辰一百周年的活动中,众多学者和艺术家共同缅怀了他的伟大贡献。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