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芦渡江的拼音、解释、组词

踏芦渡江的简介:

tà/tā lú dù jiāng
1.《坚瓠广集.离地草》引唐冯贽《记事珠》:"兔床国有离地草,人以藉足,不步而行。达磨见梁武,去来自由,以有此草也。其叶如芦,故传踏芦渡江。"因用指佛法广大,本领非凡。

  • AI解释

关于“踏芦渡江”,这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固定短语,而可能是由几个词汇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表达。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踩着芦苇渡过江河”的意思。“踏”表示用脚踩,“芦”指的是生长在湿地的植物,形状如竹子但较软弱,常被用来比喻环境艰苦或险峻;“渡江”则直接指跨越江河。

解释

  • :用脚踩。
  • :一种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
  • 渡江:通过江河的方式。可以是实际过江,也可以象征性地表示越过某种障碍或困难。

此短语形象地描绘出一个人艰难穿过芦苇丛生的水域进入另一侧的情景,往往用来比喻人们经历艰难险阻后成功到达彼岸或者实现目标的状态。

造句

  1. 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艰辛跋涉,在踏芦渡江的过程中,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新方向。
  2. 虽然面对着重重困难与挑战,他依然选择踏芦渡江,勇敢地走向未知的道路。
  3.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许多人不得不踏芦渡江,只为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4. 为了实现梦想,她独自一人踏芦渡江,穿越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5. 踏芦渡江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分词解释

1 用脚踩:~步。~板。~青(春天到郊外散步。亦称“踏春”)。~雪。~月。践~。糟~。脚~实地。2 亲自到现场去:~看。~勘。~查。~访。

1 〔~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花”、“~根”、“~笛”、“~席”、“~荡”;亦简称“苇”,如“~丛”、“~塘”、“~箔”、“~荡”。2 姓。

1 横过水面:~船。~桥。~河。摆~。强~。远~重洋。2 由此到彼:~过难关。3 转手,移交:引~。4 过河的地方:~口。~头。

jiāng

1 大河的通称:~山。~河。~天。~干(gān)(江边)。~心补漏(喻错过时机,补救已迟)。2 特指中国长江:~防。~汉。~淮。~左(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东晋、宋、齐、梁、陈各代的全部地区)。~右(a.古代指长江下游北岸,淮水中下游以南地区;b.旧时江西省的别称)。~东(古代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亦指三国时吴国的全部地区)。~表(古代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