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悲(1887-1944)的拼音、解释、组词
陈大悲(1887-1944)的简介:
chén dà bēi (1887-1944)
戏剧活动家、剧作家。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早年曾演新剧,后去日本学习戏剧。1921年参与组织民众戏剧社。后在北京开展爱美的戏剧运动。1940年曾在汪伪政府外交部任职。1944年导演话剧《怒吼吧,中国》,旋遭暗杀。有剧本《英雄与美人》、《幽兰女士》,论著《爱美的戏剧》等。
戏剧活动家、剧作家。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早年曾演新剧,后去日本学习戏剧。1921年参与组织民众戏剧社。后在北京开展爱美的戏剧运动。1940年曾在汪伪政府外交部任职。1944年导演话剧《怒吼吧,中国》,旋遭暗杀。有剧本《英雄与美人》、《幽兰女士》,论著《爱美的戏剧》等。
- AI解释
《陈大悲(1887-1944)》这个表述中,"陈大悲"是个人的名字,"1887-1944"表示其生卒年。下面是对陈大悲的详细解释以及五个使用该名字的造句。
详细解释
陈大悲(1887-1944),原名锡周、启修、启勋,字季愚,号伯严,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中。早年留学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并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回国后投身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在上海多所高校担任教授,如复旦大学等。他在文学创作与翻译方面亦有突出贡献,尤其在戏剧领域,以编撰《中国话剧史》、推动中国话剧发展著称。晚年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
造句
- 陈大悲不仅是中国现代教育界的先驱者之一,也是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 作为著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陈大悲在复旦大学任教期间,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学生。
- 陈大悲曾翻译过不少西方文学作品,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大悲积极参与救亡运动,并出版多部爱国著作。
- 陈大悲生前致力于推动中国话剧的发展,被誉为“中国戏剧之父”。
这些造句不仅展示了陈大悲的成就和影响,也展现了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分词解释
陈
chén
1 排列,摆设:~列。~兵。2 述说:~述。~情。详~。~诉。~说。3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5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6 姓。
大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悲
bēi
1 伤心,哀痛:~哀。~伤。~怆。~痛。~切。~惨。~凉。~愤。~凄。~恸。~吟。~壮。~观。~剧。乐极生~。2 怜悯:~天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