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竿的拼音、解释、组词
爆竿的简介:
bào gān
1.爆竹。
1.爆竹。
- AI解释
词语解释
爆竿(bào gān)
-
含义与来源: “爆竿”是源于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的一种民间习俗,特别在江苏、安徽等地区较为常见。其主要形式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晚上的社火活动中,用竹竿作为道具进行表演。
-
制作方法: 制作“爆竿”的材料通常为细长的竹竿或木棍,在竹竿的一端绑上鞭炮或其他爆炸物,并在另一端装设一个固定的把手。通过迅速挥动竹竿,使绑在其一端的鞭炮或其他爆炸装置产生声响和火花。
-
表演过程: 爆竿表演通常由两人配合完成,一人负责舞动爆竿使其快速旋转,而另一人则手持点燃的引线,待时机成熟时点燃鞭炮或爆炸物。随着竹竿的快速挥动,绑在其上的鞭炮被释放出来,产生连续不断的爆炸声和光亮效果。
-
象征意义: 爆竿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也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祝愿与祈福,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社会价值。
造句
- 村民们期待已久的元宵节终于到了,晚上村里举行了传统的爆竿表演。
- 小明和哥哥一起练习着怎样让爆竿舞动得更流畅、发出更大的响声。
- 爆竿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气氛,也是老一辈传递给年轻一代的文化遗产。
- 每年元宵节晚上,镇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爆竿表演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 虽然今年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取消了传统的社火和爆竿活动,但村里的大妈们还是在院子里组织了一场小型的表演,以此来庆祝节日。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