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牛入海的拼音、解释、组词
泥牛入海的简介:
泥塑的牛掉到海里。比喻一去不再回来。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泥塑的牛掉入海中。比喻人种种互相矛盾的思虑被解开。#语本《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后用「泥牛入海」比喻一去不复返。△「杳如黄鹤」
2. #《祖堂集.卷六.洞山和尚》问:「师见什摩道理更住此山?」师曰:「见两个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参考资料〕另可参考:《景德传灯录.卷八.潭州龙山和尚》
3. 《祖堂集》共二十卷,为南唐时释静、释筠二位禅师所编,是重要的禅宗史料。内容辑录过去七佛、初祖大迦叶至三十三祖慧能,及青原下八世雪峰义存之孙徒、南岳下七世临济义玄之孙徒,共二百五十余人。本集早于《景德传灯录》,为现存最早的综合禅宗史传,亦为后世诸灯史之所据。本集以史实立传,编录诸位禅师的机缘法语,是古代佛门公案之集成,并收录偈、颂、歌、行等禅文学,以及朝鲜禅宗的史料。北宋以来,本书亡佚,现存为西元1912年于韩国伽耶山海印寺发现之版本。在《祖堂集.卷六》记载了一段小故事,洞山良价禅问漳州龙山和尚:「和尚你是领悟了什么道理,所以能住在这座山里面?」龙山和尚回答:「我看见了两头泥做的牛互相争斗,跌入海中,直到如今全无消息。」佛家之中,以「泥牛」比喻人的思虑。一个人的内心在未开悟之前,想法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不只现在的想法和过去的想法矛盾,内在的想法和外在的想法矛盾,自己和其他人的想法也是充满了冲突和比较,就像两头牛在互相争斗,无法解脱,然而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水中,马上就会融化了;同样的,一个人如果悟得智慧,开悟见性,原本心中的固执和主观意识,也会马上消失无踪。洞山良价禅师问潭州龙山和尚如何开悟,但是开悟的方法和境界并不是文字或语言可以形容,所以龙山和尚用了「泥牛掉入海中,至今没有消息」的比喻,表示未开悟前,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别人都是对立的,互相不断争斗;开悟之后,这种内外在的对立与争斗就不再发生了。因为有了智慧,能够超越种种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也就无从斗起。后来「泥牛入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一去不复返。
1. 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海中,立刻瓦解。比喻一去不复返。【例】哥哥在我十岁时离家出走,从此泥牛入海,不知去向。
1. 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海中,立刻瓦解。比喻一去不复返。《五灯会元.卷一六.灵岩圆日禅师》:「九年面壁空劳力,三脚驴儿跳上天,泥牛入海无踪迹。」《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此时那两个钱庄干事的人,等了好久,只等得一个泥牛入海,永无消息。」
《泥牛入海》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物去而不再回来的情况。它意指投入水中的泥塑之牛,永远沉没在水中,比喻人的行为、物品或者希望等彻底消失不见,不复再有踪迹。
详细解释
- 典故来源: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人把一尊泥塑的牛投入大海中,以此来祈求平安或实现某个心愿。据传,之后那头泥塑的牛便永远沉没在海中,不再出现。
- 寓意:通过这则故事和由此形成的成语,人们常用它来形容那些已经消失不见、再也无法找回或者希望破灭的事情。
造句
- 他花了大半生心血研究的课题,最后却如泥牛入海一般,杳无音信。
- 妹妹把她的玩具小熊丢进了河里,结果自然是泥牛入海,再也没找回来。
- 虽然他多次尝试沟通但都以失败告终,最终也只能承认这次的和谈如同泥牛入海,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 他的梦想就像泥牛入海一般,在现实的压力面前彻底破灭了。
-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努力后,她发现自己的努力几乎毫无成效,仿佛泥牛入海一样消失无踪。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看出,“泥牛入海”这个成语不仅适用于描述某种失去或绝望的情境,也可以用来表达一种希望完全落空或者某项努力彻底失败的场景。
分词解释
ní,nì
1 土和水合成的东西:~巴。~垢。~浆。~煤。~淖(泥污的洼地)。~泞。~洼。2 像泥的东西:枣~。山药~。印~(盖图章用的印色)。蒜~。niú
1 哺乳动物,趾端有蹄,头上长一对角,是反刍类动物,力量很大,能耕田拉车,肉和奶可食,角、皮、骨可作器物:~刀小试(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黄。~角。2 星名,二十八宿之:~斗(指牛宿和斗宿二星)。3 喻固执或骄傲:~气。4 姓。rù
1 进,由外到内:进~。~梦。2 适合,恰好合适:~选。~耳。hǎi
1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洋。~域。~拔。~疆。~内。~岸。~誓山盟。五湖四~。2 用于湖泊名称:青~。中南~。3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碗。~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口。4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人山人~。火~。5 漫无目标地:~骂。~找。6 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棠。7 特指中国上海:~派。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