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长的拼音、解释、组词

亭长的简介:

tíng cháng/zhǎng
1.战国时,国与国之间为防御敌人,在边境上设亭,置亭长。秦汉时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置亭长,掌治安,捕盗贼,理民事,兼管停留旅客。多以服兵役期满的人充任。此外设于城内和城厢的称"都亭",设于城门的称"门亭",亦设亭长,职责同上。东汉后渐废。 2.唐代尚书省各部在都事﹑主事之下设亭长,掌省门开闭和通传等事务。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秦汉之制,每十里一亭,亭有长,掌理捕劾盗贼。《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此外,于都亭及门亭亦设有亭长,职掌相同。

《亭长》这一词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在秦汉时期,“亭”是古代的一种基层行政单位或驿站,类似于现在的乡镇或者服务站。每个亭设有一位亭长,负责管理该地区的一些事务,如治安、民事纠纷调解等,并且有时还作为传递文书和信息的中转点。

详细解释: 1. 职务与职责:亭长是中国古代基层官吏的一种职衔,主要职责包括维持地方治安、处理日常民事纠纷、监督税收以及负责驿站内的各项事务。在一些文献记载中,亭长也可能参与征兵或税赋征收等军事和财政活动。 2. 地位与性质:虽然亭长在行政等级上属于较低级别的官员,但在其管辖区域内拥有相当的权力,能够处理各种日常问题。 3. 文化象征:“亭长”一词也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作为古代基层社会的一个缩影或象征。

造句

  1. 在那个时代,每个“亭”都有一个忠诚可靠的亭长来管理。
  2. 虽然他是小小的亭长,但他在民众中的威信极高。
  3. 这个亭长尽心尽力地完成了自己的职责,使得地方安定有序。
  4. 历史小说中常会提及那些默默无闻的亭长们如何影响了百姓的生活。
  5. 他虽然只是一个亭长,但他对公平正义有着坚定的追求和执着。

这些句子旨在帮助理解“亭长”这一角色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及地位。

分词解释

tíng

1 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凉~。牡丹~。2 建筑得比较简单的小房子:书~。邮~。岗~。3 适中,均匀:~匀。4 正,当:~午(正午,中午)。

cháng,zhǎng

1 两端的距离:~度。2 长度大,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3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4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