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拼音、解释、组词

八旗的简介:

bā qí
1.清代满族户口以军籍编制,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正白﹑正黄﹑镶黄为上三旗(亦称内府三旗)﹐隶属亲军﹐其余五旗为下五旗。清初将归附之蒙古﹑汉人﹐又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官员平时管民政﹐战时任将领。旗民军籍为世袭。参阅《清文献通考.兵一》﹑清昭槤《啸亭杂录.八旗之制》。 2.对清军和满族的称呼。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满清时户口的编制,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种来区别,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三类。清.瞿蜕园《历代职官简释.八旗都统》:「八旗次序,以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其余为下五旗。行军或行猎,则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为左翼,余为右翼。」

八旗》是清朝的一种军事和社会组织制度。它在清朝初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对清朝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成为后来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依据。

详细解释

八旗制度 是满洲八旗制度的简称,起源于17世纪初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时期。最初分为八旗,每旗以一个色为标志:正黄、正白、正红(也称镶黄)、正蓝、镶黄、镶白、镶红和镶蓝。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壮大,八旗内部又划分出许多分支。

在清朝的统治下,八旗制度不仅是军事组织的核心,还成为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单位。其中,皇帝所属的是正黄、正白二旗;满洲贵族主要集中在正黄、正蓝两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则多分布于其他六旗中。

八旗制度在清朝时期为强化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以及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统治者的腐败,八旗军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战斗力,并最终成为了清王朝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造句

  1. 清朝建立之初,八旗作为其军队的核心力量,为统一中国南部地区作出了巨大贡献。
  2. 八旗制度不仅影响到了清朝的政治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特征。
  3. 正黄、正蓝两旗的成员通常担任重要的政治职务或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4. 镶白旗与镶红旗在军事训练和技术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为八旗中较为强大的一支。
  5. 随着满清统治者逐渐放松对八旗军的严格管理,这支军队最终走向了衰落。

分词解释

1 数名,七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捌”代):~面玲珑。~卦(《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1 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多是长方形或方形:~子。~帜。~号。~舰。~手。2 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共分八旗,后又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特指属于满族的:~人(满族人)。~籍。~袍。3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