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不可遏的拼音、解释、组词

势不可遏的简介:

shì bù kě è
犹势不可当。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势不可当」。见「势不可当」条。

2. 此处所列为「势不可当」之典源,提供参考。 《晋书.卷六七.郗鉴列传》时议者以王含1>、钱凤2>众力百倍,苑城3>小而不固,宜及军势未成,大驾4>自出距战5>。鉴6>曰:「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7>,难以力竞。且含等号令不一,抄盗相寻,百姓惩8>往年之暴,皆人自为守。乘逆顺之势,何往不克!且贼无经略远图,惟恃豕突9>一战,旷日持久,必启义士之心,令谋猷10>得展。今以此弱力敌彼强寇,决胜负于一朝,定成败于呼吸11>,虽有申胥12>之徒,义存投袂,何补于既往哉!」帝从之。 〔注解〕 (1) 王含:生卒年不详,字处弘,晋山东沂水人。凶顽刚暴,为当时人所不齿。后与其弟王敦叛变,敦败逃至荆州,王含为刺史王舒沉于江中而死。 (2) 钱凤:生卒年不详,字世仪,晋朝武康人。与王敦勾结谋反作乱,并做为王敦与沈充之间的密使。王敦败后,钱凤亦被诛。 (3) 苑城:即今南京城。本为三国吴之后苑城,东晋南渡后,成帝改建作新宫,遂为宫城。 (4) 大驾:皇帝。指晋明帝。 (5) 距战:迎战。 (6) 鉴:郗鉴(西元269∼339),字道徽,东晋名臣。博览经籍,明帝时,拜为安西将军,移车骑将军,与王导、卞壸等同心辅政,封南昌县公。苏峻之乱,誓师勤王,复安晋室。谥文成。有文集十卷。 (7) 屈:降服、折服。 (8) 惩:警戒、教训。 (9) 豕突:野猪向四处冲撞,比喻贼寇到处侵犯。 (10) 谋猷:谋略。 (11) 呼吸:比喻瞬息、顷刻之间。 (12) 申胥:伍员(西元前?∼前664),字子胥,春秋楚人。楚王听谗言杀其父兄,伍员逃至吴国,佐吴伐楚报仇,并辅吴称霸,因功封于申地,故称「申胥」。

3. 此处所列为「势不可当」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据《晋书.卷六七.郗鉴列传》载,永嘉之乱后,晋室南迁,定都建康。但天下仍是纷乱的局面,各地都有贼寇造反,甚至想要取帝位而代之。当时王含、钱凤进逼京师,朝廷百官莫不忧心忡忡。大部分的人都认为,王含、钱凤军力虽多,京师地小兵弱,难以久守,应乘敌人军力尚未集结前,由皇帝率军亲征。郗鉴却独排众议,认为:「王含、钱凤人多势众,且来势汹汹,朝中军力无法阻挡,只可以智取,不可以力敌。而且王含军纪不严明,所到之处极尽搜刮,早已失去民心,只要能善用情势,必能克敌致胜。所以只要我方坚固自守,必有更多的忠义之士加入剿灭贼寇的阵容,让晋军更有胜算。如果今日与对方硬拚,我军力弱而敌方强,若是遭对方击败,就算有伍员之类的忠义之士愿意相助,也无济于事了。」于是晋明帝听从郗鉴的建议,暂时按兵不动。原文中的「势不可当」,就用来比喻来势迅速、猛烈,无法抵挡。

《势不可遏》这个词出自中国古代的一种军事思想,也常用于形容事物发展的趋势或力量之大,以至于无法阻挡。"势不可遏"中的“势”指事物发展的趋向、动向或者力量;“不可遏”则表示这种趋向或力量巨大到无法阻止或干预的程度。这个词强调的是那种压倒性的力量和不可避免的趋势。

详细解释

  • : 指事物发展的趋势、动态或气势。
  • 不可遏: 形容这种趋势或力量之强大,以至于无法阻挡或者控制。

造句示例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势不可遏》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势不可遏》,不仅在亚洲,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他的一举一动似乎都有《势不可遏》的气势,给人一种难以预料的感觉。
  4. 在疫情面前,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显得尤为紧迫,《势不可遏》地推动着全球健康治理体系的进步。
  5. 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如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等,都以《势不可遏》的姿态改变着历史的轨迹。

以上句子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势不可遏”这个词所蕴含的意义和应用场景。希望这些示例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词语。

分词解释

shì

1 权力,威力:~力。权~。~利。~均力敌。2 表现出来的情况,样子:姿~。气~。山~。局~。虚张声~。守~。~必。~能。~不可挡。因~利导。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kě,kè

1 允许:许~。认~。宁~。2 能够:~见。~能。~以。不~思议。3 值得,认为:~怜。~悲。~亲。~观。~贵。~歌~泣。4 适合:~身。~口。~体。5 尽,满:~劲儿干。6 大约:年~二十。“潭中鱼~百许头”。7 表示转折,与“可是”、“但”相同。8 表示强调:他~好了。9 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语气:都这么说,~谁见过呢?10 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语气:这件事他~同意?11 姓。

è

1 阻止:~止。~制。~抑。怒不可~。2 古同“害”:“无~尔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