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的拼音、解释、组词
法曲的简介:
fǎ qū/qǔ
1.一种古代乐曲。东晋南北朝称作法乐。因其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原为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结合﹐并逐渐成为隋朝的法曲。其乐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至唐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
1.一种古代乐曲。东晋南北朝称作法乐。因其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原为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结合﹐并逐渐成为隋朝的法曲。其乐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至唐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佛教或道教法会时所奏的乐曲。最早见于东晋的《法显传》。原为西域各族民乐,传入中国与清商乐结合,形成隋代的法曲。《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十二》:「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
2. 唐玄宗设梨园法部,所奏乐曲,称为「法曲」。清.汪兆镛〈忆旧游.隐林梢半角〉词:「留连,感古今,问法曲南薰,遗响谁传?」
《法曲》的详细解释
《法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音乐体裁,主要流行于唐代。它最初是佛教寺院中演奏的乐曲,后来逐渐融入了宫廷音乐体系之中,并成为唐宋时期一种较为庄重、典雅且富于宗教色彩的音乐形式。"法曲"之名源于其多为宫廷礼制活动和重要庆典上所用,旨在体现礼仪与宗教精神。
在唐代,"法曲"不仅是一种音乐体裁,还包含了一整套表演艺术,包括乐谱、乐律、歌词等,通常由宫廷乐队进行演奏。这类音乐作品往往旋律优美且结构严谨,并常伴有演唱部分,歌词内容多取材于佛教故事或颂扬皇帝的功德。
造句
- 古代文人常常在诗文中提及《法曲》,如李白曾有诗句:“法曲凄清闻夜半。”
- 在唐代宫廷中,《法曲》常被用作重要仪式中的背景音乐,例如皇帝登基典礼上。
- 宋代学者林逋在其著作中提到:“每逢佳节,宫中必奏《法曲》以示尊贵。”
- 诗人杜甫在游历各地时,也曾赞叹过流传于民间的《法曲》之美,“闻说西蜀有法曲,未听此声难为情”。
- 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山水画卷中,常绘有一群乐师正在演奏《法曲》,体现了当时宫廷音乐文化的繁荣景象。
通过这些造句,我们可以更生动地感受到《法曲》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分词解释
法
fǎ
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3 仿效:效~。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师。~器。~事。7 指“法国”:~文。~式大菜。8 姓。
曲
qū,qǔ
1 弯转,与“直”相对:弯~。~折(zhé)。~笔(①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②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肱而枕。~尽其妙。2 不公正,不合理:~说。~解(jiě)。委~求全。3 弯曲的地方:河~。4 偏僻的地方:乡~。5 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酵的东西:酒~。~霉。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