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德的拼音、解释、组词
比德的简介:
bǐ dé
1.指结党营私的行为。 2.同心同德。
1.指结党营私的行为。 2.同心同德。
- AI解释
《比德》是古代中国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见于先秦时期的文献。"比德"源自于将自然界的物象与人的道德品质相比较,通过比喻的方式,借物喻人、言近旨远,从而达到深化主题和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
详细解释
- 比:比喻、比拟。
- 德:品德、德行或美德。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德”不仅是个人行为规范的核心,也是评价一个人品质高低的标准。
- 因此,《比德》是指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或物象(如山川、树木等),来象征、比喻人的道德品质或者精神境界的一种修辞手法。
造句
- 这篇散文中作者借梅花之高洁,与品格高尚的人相比德,表达了对美德的赞美。
- 山水画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往往寄托了画家对于人格理想和道德情操的比德寄托。
- 在古代诗歌创作中,“松”常被用来比德,象征坚贞不屈的君子品质。
- 诗人通过“流水”的平静与恒久,来比喻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平和与稳定的精神状态。
- 他以《鹤舞》为题,表达了对高洁脱俗人格的仰慕之情,这正是典型的比德手法。
这些句子展示了如何在文学创作中运用"比德"的手法,借景物抒发情感或表达道德理念。
分词解释
比
bǐ
1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赛。~附。对~。评~。2 能够相匹:今非昔~。无与伦~。3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二。4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例。~值。5 譬喻,摹拟:~如。~方。~兴(xìng)(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比”是譬喻;“兴”是烘托)。~画。~况(比照,相比)。6 靠近,挨着:~~(一个挨一个,如“~~皆是”)。~肩继踵。~邻。鳞次栉~。7 和,亲:~顺。8 及,等到:~及。
德
dé
1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2 心意,信念:一心一~。3 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