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的拼音、解释、组词
萧关的简介:
xiāo guān
1.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2.指北宋崇宁四年为防御西夏而筑的萧关,故址在今固原北二百馀里。 3.古县名。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固原北一百八十里。至德后地入吐蕃,大中间收复,置武州治此,旋废。 4.古县名。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潘原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东),仍为武州治所。五代周显德中废。
1.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2.指北宋崇宁四年为防御西夏而筑的萧关,故址在今固原北二百馀里。 3.古县名。唐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置。治所在今固原北一百八十里。至德后地入吐蕃,大中间收复,置武州治此,旋废。 4.古县名。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侨置于潘原县(今甘肃省平凉市东),仍为武州治所。五代周显德中废。
- AI解释
《萧关》这个词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历史或文学术语,但从其字面分析,“萧”指的是草木稀疏、荒凉的地方;“关”则是指古代用来防范外敌入侵的重要关口。因此,《萧关》可能特指某个位于险要地带且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古代关隘名称,或是泛指那些冷清、偏远的关隘区域。
不过,在一些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萧关”常作为地名出现,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有“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句子。该句中的“萧关”指的是位于宁夏固原与甘肃交界处的一座重要军事要塞。
基于这个背景信息,我们可以为《萧关》创造一些文学语境下的解释和造句:
- 解释:《萧关》是一个虚构的地名,代表了作者所描述的某个荒凉而充满历史感的地方。
- 例句:
- 他踏上了前往《萧关》的道路,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敬畏与向往。
- 在《萧关》,我感受到了一种不同于都市喧嚣的独特宁静。
- 当夜晚降临,《萧关》便成了守护者们默默坚守的战场。
- 穿过《萧关》的险峻山路,终于看到了那座历史悠久的城堡。
- 每当夕阳西下,《萧关》就会被一层金色的光辉所笼罩,显得格外壮丽。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萧关”这一地名的概念进行的虚构解释及造句创作。在实际使用中,“萧关”可能指代特定的历史或地理区域,请根据具体语境确定其意义。
分词解释
萧
xiāo
1 即“艾蒿”。2 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然。~瑟。~索。~飒。~森。~骚。~疏。~条。3 〔~~〕①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兮易水寒”;②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4 〔~墙〕照壁,喻内部,如“祸起~~”。5 姓,如南朝梁有萧统。
关
guān
1 闭,合拢:~门。~闭。~张。~停并转(zhǎn)。2 拘禁:~押。~禁。3 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口。~隘。~卡(qiǎ)。~塞(sài)。~津。嘉峪~。4 征收进出口货税的机构:海~。~税。5 重要的转折点,不易度过的时机:~节。难~。年~。6 牵连,联属:~连。~联。~心。~涉。~乎。~注。~于。有~。7 旧指发给或支领薪饷:~饷。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