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券的拼音、解释、组词
焚券的简介:
fén quàn/xuàn
1.指烧毁债券买得人心的典故。战国齐冯谖为孟尝君往薛地收债,临行前问:"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于是冯谖矫命以债赐百姓,尽烧其券,民称万岁。见《战国策.齐策四》。 2.南朝宋顾绰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债。父觊之设谋,焚烧文券,并宣语远近:"负三郞债,皆不须还。"见《宋书.顾觊之传》。 3.唐宋清售药债券堆积如山,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见唐柳宗元《宋清传》。 4.后汉常思献宋地丝息十万两债券,太祖即
1.指烧毁债券买得人心的典故。战国齐冯谖为孟尝君往薛地收债,临行前问:"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于是冯谖矫命以债赐百姓,尽烧其券,民称万岁。见《战国策.齐策四》。 2.南朝宋顾绰私财甚丰,乡里士庶多负其债。父觊之设谋,焚烧文券,并宣语远近:"负三郞债,皆不须还。"见《宋书.顾觊之传》。 3.唐宋清售药债券堆积如山,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见唐柳宗元《宋清传》。 4.后汉常思献宋地丝息十万两债券,太祖即
- AI解释
《焚券》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信用交易方式,通常指的是借贷关系中的一种结束方式。在古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宋朝时期较为流行,在民间经济活动中非常常见。这里的“焚”意为焚烧、销毁,“券”则指债券或借据。
详细解释:
- 背景:古代的商业和金融活动往往依赖于口头协议,但为了防止欺诈行为,人们开始使用书面契约。
- 过程:当债务人偿还完全部债务后,债权人会将记载着债务内容的借券当场烧毁或撕毁。这被视为一种双方都确认债务已完全清偿的方式。
- 意义:这种做法不仅证明了交易已经完成,还象征性地结束了双方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造句:
- 李先生成功还清了所有债务,为了表示感谢,他特地在朋友面前将那张借券烧毁,实行了《焚券》。
- 在古代社会,当一位商人通过辛勤工作偿还完所有借款后,他的债权人会举行一场象征性的《焚券》,以此庆祝这位商人的成功与诚实。
- 为了彰显诚信和友好,债务人小王在当众还清最后一笔钱款之后,将那份旧的借条小心翼翼地焚烧了,完成了一次完美的《焚券》仪式。
- 《焚券》不仅是对过去关系的一种告别,更是对未来合作的一份承诺。因此,这一习俗至今仍被视为商业诚信与公平交易的重要象征。
- 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交往中,《焚券》是一种重要的结束方式,它不仅代表了债务的清偿,也标志着一段商业或个人关系的圆满结束。
通过以上解释和造句,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焚券》这一概念及其文化背景。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