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秉钧(1859-1914)的拼音、解释、组词

赵秉钧(1859-1914)的简介:

zhào bǐng jūn (1859-1914)
河南汝州人。曾任清巡警部尚书。辛亥革命时,帮助袁世凯镇压革命党人。民国成立后,任内务总长、国务总理。1913年受袁世凯指使,派人暗杀宋教仁。因案情揭露,改任直隶都督。后被袁毒死灭口。

  • AI解释

词语解析

赵秉钧(1859-1914)

赵秉钧,字载赓、仲谦,号养甫。晚清至北洋政府时期的官员、政治家和司法官员。出生于直隶省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早年曾为李鸿章幕僚,在清末新政期间曾任京师检察总局总办、陆军部侍郎等职。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一度支持清朝的改革并担任北洋政府法制院长兼司法总长。

赵秉钧在政治上的角色多变且复杂。作为晚清与北洋政府时期的要员之一,他的经历反映了该时期政治权力更迭和社会变革的特点。此外,他还参与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初步建设工作,对中国法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造句

  1. 赵秉钧曾是李鸿章幕僚,在其任职期间对晚清司法改革有所贡献。
  2. 在北洋政府时期,赵秉钧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法制院长和司法总长。
  3. 晚清至民国初期的法律体系中,赵秉钧的身影频繁出现,他在其中起到了桥梁作用。
  4. 赵秉钧参与了多项重要的司法改革措施,并对后来中国的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尽管赵秉钧在政治生涯中有过波折,但他在司法领域的工作使他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人物之一。

分词解释

zhào

1 中国古代国名(a.战国时代的“赵”;b.西晋结束,匈奴族、羯族先后在北方建立“赵国”,史称“前赵”、“后赵”):~客(战国时燕赵多侠士,遂以“赵客”为侠士通称)。燕(yàn)~(燕赵之地,泛指北方)。2 姓。

bǐng

1 拿着,持:~烛。2 掌握、主持:~正。~公。3 古代容量单位,一秉合十六斛。4 姓。

jūn

1 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千~一发(一根头发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喻极其危急)。雷霆万~之势。2 制陶器所用的转轮:陶~(亦喻造就人材)。3 乐(yuè)调(diào):~弦。4 敬辞,用于对尊长或上级:~安。~鉴。~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