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石的拼音、解释、组词

二千石的简介:

èr qiān shí/dàn
1.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俸禄皆为二千石,其中又分三等:中二千石、二千石、比二千石,约当于后世的三品官,地位并不显赫。后因称郎将、郡守、知府为「二千石」。《史记.卷一○.孝文本纪》:「臣谨请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

二千石》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是中国古代官职的一个称谓。具体而言,“二千石”是汉朝官员俸禄的一种称呼,后来成为对各级地方长官或高官的一种尊称。

详细解释

  1. 起源:在汉代,根据官吏所掌管的钱粮数量不同,每年领取的粮食数目(即“石”)也有所不同。高级官员通常能够领取二千石以上的俸禄,因此被称为“二千石”。

  2. 意义转变:随着历史的发展,“二千石”的含义逐渐扩大化,不仅仅指代具体的官阶级别或俸禄数额,而是成为对那些在地方或国家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的一种尊称。例如,东汉时期,除了郡守和国相外,一些重要的中央官员也被授予“二千石”。

  3. 象征地位:“二千石”一词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在其职位上享有较高的声望和权力,并且在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造句

  1. “作为一县的二千石,他深感责任重大。”
  2. “虽然他在官场上只是一个小小的二千石,但他为人正直,深受百姓爱戴。”
  3. “汉朝时期,许多文人志士都梦想成为一方的二千石,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4. “尽管身居二千石之位,他仍保持着谦虚低调的态度,从不炫耀自己的权势与财富。”
  5. “在古代中国,能够达到二千石级别的官员不仅代表着高官厚禄,更象征着一种社会地位和荣誉。”

这些造句展示了“二千石”一词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方式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分词解释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qiān

1 数目,十个一百(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仟”代):~周(无线电波频率单位)。~克(即一公斤)。~米(即一公里)。2 喻极多:~里马。~言万语。~钧一发。~虑一失。~锤百炼(❶喻多次斗争考验;❷喻对诗文做多次精细修改)。3 见“秋”字“秋千”。4 姓。

shí,dàn

1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2 指石刻:金~。3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药~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4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