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拳的拼音、解释、组词

义和拳的简介:

yì hé/hè/huó/huò/hú quán
见“义和团运动”。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清廷中叶后的秘密组织。义和拳源于咸丰、同治年间的乡团,本来是乡民为抵御外来侵略而习拳,后来逐渐演变为抵御洋枪洋炮,诈言可以刀枪不入,原称为「义和拳」。后改称为「义和团」。参见「义和团」条。

《义和拳》,是中国清朝末年民间自发组织的一个以反对外来侵略为目的的团体。它起初在山东、直隶等地流行,成员多为农民或手工业者,因其活动时穿着白色衣裤,并且以“义和”二字作为口号,故被称为“义和拳”。后来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对抗西方列强侵略力量的组织,并参与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八国联军战争。

详细解释

  1. 背景与起源:义和拳起源于中国清朝末年,随着外国势力特别是基督教传教士在华活动加强,以及外国商品对本地手工业冲击导致的民众生活困境,使得一些农民和手工业者感到社会压力增大。他们认为这种外来影响是一种对本土文化、经济乃至生存环境的威胁。

  2. 主要目标:义和拳的核心目标是抵御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特别是针对外国传教士及其教会活动。他们主张恢复所谓的“纯正”中国文化,并坚决反对任何与外国人相关的活动或组织。

  3. 组织形式与行动:最初以秘密结社的形式存在,通过武术训练增强成员的身体素质和战斗能力。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以及目标变得更加明确化,义和拳开始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来对抗他们所认为的“异教徒”,包括攻击外国人的住所、教堂等。

  4. 历史影响:尽管其初衷是保护中国免受外部侵略,但由于内部矛盾及缺乏有效领导层等因素,在面对八国联军入侵时表现得并不统一。最终虽然暂时阻止了部分列强势力进入北京,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清朝统治下的社会问题,并在随后的战争中遭受重创。

造句

  1. 清朝末年,义和拳组织为了保护民族文化而进行了英勇斗争。
  2. 在义和拳的影响下,当地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抵制外国教会活动。
  3. 虽然义和拳最终未能取得胜利,但其精神激励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4. 今天看来,义和拳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抗外来侵略的决心。
  5. 那个时期的作品多以描绘义和拳成员抗击列强为题材,反映了当时民众的心声。

分词解释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

hé,hè,huó,huò,hú

1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2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3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4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5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6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7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8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9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10 姓。

quán

1 屈指卷(juǎn )握起来的手:~头(“头”读轻声)。2 徒手的武术:~术。打~。太极~。~谱。~脚。3 肢体弯曲:~曲。~起腿来。4 量词,用于拳头打人的动作:打他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