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田的拼音、解释、组词
义田的简介:
yì tián
1.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富中大塘者,勾践治以为义田;为肥饶,谓之富中。"此当为义田之始。后即泛称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置的田产。
1.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富中大塘者,勾践治以为义田;为肥饶,谓之富中。"此当为义田之始。后即泛称为赡养族人或贫困者而置的田产。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为供养贫乏的族人所置的田地。宋.钱公辅〈义田记〉:「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
《义田》的详细解释
“义田”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特殊的公益慈善形式,主要出现在宋朝及其之后。它是指由地方上的士绅或富人捐献土地,设立专门用于救助贫困乡里、安葬孤寡等用途的农田。“义田”的设置目的是通过耕种这些土地获得收益,然后将所得的钱财、粮食等用于帮助当地贫苦民众。这种做法既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仁爱精神,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义田”通常由地方乡绅或者政府设立,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维护,并制定详细的分配制度以确保公平公正地使用这些资源。设立“义田”的初衷是帮助社会中最需要帮助的人群,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补充官僚体制不足的作用,对于改善当地民生、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造句
- 宋代时期,许多有志之士捐出了自己的土地作为“义田”,用以资助贫困家庭和孤儿寡母。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义田”的形式有所演变,但其背后所承载的仁爱精神始终未变。
- 在古代,“义田”是地方上的富人帮助贫弱群体的重要方式之一。
- 设立“义田”,既是为了救济百姓,也是为了弘扬孝道与济世的精神理念。
- 这种“义田”的模式,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