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萨同盟的拼音、解释、组词
汉萨同盟的简介:
hàn sà tóng/tòng méng
中世纪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而结成的商业、政治同盟。14世纪中期形成,成员最多时达一百多个,主要有卢卑克、汉堡、不来梅等。同盟拥有舰队和金库。1669年正式解散。
中世纪德意志北部沿海城市为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而结成的商业、政治同盟。14世纪中期形成,成员最多时达一百多个,主要有卢卑克、汉堡、不来梅等。同盟拥有舰队和金库。1669年正式解散。
- AI解释
《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是指中世纪欧洲的一个商业联盟,主要由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城市组成。这个同盟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其成员国的贸易利益、共同防御外来威胁以及促进跨地区的经济活动。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汉萨同盟起源于9世纪末至10世纪初,但正式形成于12世纪。起初,它是由一些汉堡、不来梅等北德意志城市组成的松散联盟,后来随着贸易和海上力量的增强,逐渐扩张到其他波罗的海沿岸的城市。
-
成员组成:汉萨同盟的成员国涵盖了从挪威、瑞典到波兰以及俄亥俄的多个城市。每个成员国都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与权利。
-
组织结构:虽然汉萨同盟没有正式的中央政府机构,但它通过定期召开会议来协调行动并制定共同政策。这些会议通常在汉堡或吕贝克等地举行。
-
主要成就:汉萨同盟成功地保护了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权益,促进了商品、特别是布匹等货物在欧洲各地间的流通。它还在波罗的海地区建立了一系列据点和堡垒以保障商业利益不受侵犯。
-
衰落与解散:随着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以及荷兰崛起成为新的海上商贸中心,汉萨同盟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并最终于17世纪末期正式解散。
造句
- 由于汉萨同盟的保护,德国的汉堡在中世纪成为了重要的商业枢纽。
- 在汉萨同盟的鼎盛时期,不来梅拥有着非常先进的航海技术和贸易网络。
- 虽然汉萨同盟已经消失数百年,但它的影响力仍然体现在今天的许多城市名称上。
- 汉萨同盟不仅促进了北欧与中世纪欧洲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还加深了各成员国间的文化联系。
- 即使在现代,人们仍能从历史遗迹中感受到汉萨同盟留下的辉煌足迹。
分词解释
汉
hàn
1 水名。汉水,又称汉江,源出陕西省西南部,流经陕西省、湖北省,在武汉市入长江。2 天河:银~。云~。气冲霄~。3 成年男人:~子。老~。4 汉族,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5 汉语的简称:英~辞典。6 中国朝代名:(❶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公元前206-公元220年。❷五代之一,刘知远所建立,公元947-950年,史称后汉。)。7 姓。
萨
sà
1 〔菩~〕见“菩”。2 〔~满〕跳神作法的男巫。3 姓。
同
tóng,tòng
1 一样,没有差异;相~。~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侪(同辈)。~庚(同岁)。~年。~胞。~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仁(同人)。~仇敌忾。~工异曲。~室操戈。情~手足。2 共,在一起(从事):共~。~学。~步。殊途~归。~舟共济。3 和,跟:~流合污。4 姓。
盟
méng
1 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军。~友。同~国。~约。山~海誓。2 指结拜弟兄:~兄。~弟。3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4 发(誓):~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