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葫芦画瓢的拼音、解释、组词
比葫芦画瓢的简介:
bǐ hú lú huà piáo
比喻照样子模仿。
比喻照样子模仿。
- AI解释
《比葫芦画瓢》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一个故事,用来形容模仿时生搬硬套、不切实际的现象。其中,“葫芦”是一种植物果实,“画瓢”指的是按照葫芦的样子在瓢上描绘。比喻人们模仿他人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
详细解释
- 比葫芦:指依据具体的实物或模型来模仿。
- 画瓢:指用笔墨将葫芦的形状、图案等绘制成图案。这里“瓢”象征着抽象化的结果或概念。
- 寓意:这个成语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在学习或者创造时,如果完全照搬别人的经验或方法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和差异,最终会导致失败或不理想的结果。
造句
- 在设计新产品之前,他首先去市场调研,避免了比葫芦画瓢的错误做法。
- 小明这次没有直接抄袭同学的答案,而是仔细分析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作业,充分体现了他在学习上的进步,不再比葫芦画瓢。
- 创业之初,他们从不盲目模仿竞争对手的成功模式,而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创新和发展策略,避免了比葫芦画瓢的陷阱。
- 老师告诫学生们不要死搬硬套别人的解题方法,而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和变通,否则就会像“比葫芦画瓢”一样难以取得好成绩。
- 这次项目合作中,双方团队充分沟通、互相学习,避免了只凭表面相似性进行决策的错误做法(即“比葫芦画瓢”),从而更好地实现了目标。
这些例子展示了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方式及其背后的逻辑含义。
分词解释
比
bǐ
1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赛。~附。对~。评~。2 能够相匹:今非昔~。无与伦~。3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二。4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例。~值。5 譬喻,摹拟:~如。~方。~兴(xìng)(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比”是譬喻;“兴”是烘托)。~画。~况(比照,相比)。6 靠近,挨着:~~(一个挨一个,如“~~皆是”)。~肩继踵。~邻。鳞次栉~。7 和,亲:~顺。8 及,等到:~及。
葫
hú
1 〔~芦〕a.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大小两个球连在一起,可以盛酒或供观赏;b.这种植物的果实。2 大蒜的别称。
芦
lú
1 〔~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花”、“~根”、“~笛”、“~席”、“~荡”;亦简称“苇”,如“~丛”、“~塘”、“~箔”、“~荡”。2 姓。
画
huà
1 绘图:绘~。~图。~像。~地为牢。~脂镂冰(在凝固的油脂或冰上绘画雕刻,一融化就都没有了,喻劳而无功)。2 图像:~面。~片。~坛。~板。~卷(juàn )(①成卷轴形的画;②喻壮丽的景色或动人的场面)。~外音。图~。诗中有~。3 写,签押,署名:~到。~卯。~押。~供。4 用手、脚或器具做出某种动作:比~。指手~脚。“曲终收拨当心~”。5 字的一笔称一画:笔~。6 同“ 划 ”。
瓢
piáo
1 舀水或取东西的工具,多用对半剖开的匏瓜或木头制成:~泼大雨。2 形状像瓢的:~虫。~儿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