讟的拼音、解释、组词
讟的基本解释:
1 怨恨:“旦获~于群弟兮。”
2 诽谤:“屈辱既加,则有怨恨,谤~之言出矣。”
3 憎恶。
讟的笔顺/笔顺名
丶,一,一,一,丨,𠃍,一,一,丨,一,丨,𠃍,丨,丨,一,丨,𠃍,一,一,一,ノ,丶,丶,一,一,一,丨,𠃍,一
点,横,横,横,竖,横折,横,横,竖,横,竖,横折,竖,竖,横,竖,横折,横,横,横,撇,点,点,横,横,横,竖,横折,横
-
1 丶
点
-
2 一
横
-
3 一
横
-
4 一
横
-
5 丨
竖
-
6 𠃍
横折
-
7 一
横
-
8 一
横
-
9 丨
竖
-
10 一
横
-
11 丨
竖
-
12 𠃍
横折
-
13 丨
竖
-
14 丨
竖
-
15 一
横
-
16 丨
竖
-
17 𠃍
横折
-
18 一
横
-
19 一
横
-
20 一
横
-
21 ノ
撇
-
22 丶
点
-
23 丶
点
-
24 一
横
-
25 一
横
-
26 一
横
-
27 丨
竖
-
28 𠃍
横折
-
29 一
横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说文解字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怨恨。《说文解字.誩部》:「讟,痛怨也。」《北史.卷三二.崔挺传》:「陈既主昏于上,人讟于下。」
2. 诋毁、诽谤。《左传.宣公十二年》:「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晋.杜预.注:「讟,谤也。」《隋书.卷七五.儒林传.何妥传》:「屈辱既加,则有怨恨,谤讟之言出矣。」
3. 毁谤、怨恨的话。《文选.张衡.思玄赋》:「且获讟于群弟兮,启金縢而后信。」
详细解释
讟[dú]
〈动〉
1 怨恨 ([En.] hate)
【引】
1 《说文》:讟,痛怨也。
2 《汉书·五行志》:怨讟动于民。
【例】
又如:谤讟(诽谤,怨言)
2 诽谤 ([En.] slander)
【引】
1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
《说文解字》许慎原文
痛怨也。从誩𧷏聲。《春秋傳》曰:“民無怨讟。”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
痛怨也。从誩聲。《春秋傳》曰:“民無怨讟。”徒谷切文四 重一
注解
『从誩,聲』,指该字为形声字 ,【誩】为形旁,【】为声旁。
【讟】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聲』,即形声字中【】是声旁,一般为上古造字时读音。反切注音:『徒谷』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说文解字》中的“文四”意为同部字数量统计,“重一”为相对小篆而言的异体字数量,包括“古文、篆文、籀文、或体、俗体、奇字、秦刻石、通人之书、秘书之字”等九类。
【讟】字字形结构为左右, 可拆字为“讀 言”。
【讟】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三, 誩部, 现代部首为言, 笔画为29画。
【讟】字异体字:㾄 黷。
《说文解字》注解
(讟)痛怨也。方言。讟、謗也。讟、痛也。二義相足。从誩。聲徒谷切。三部。春秋傳曰。民無怨讟。左傳昭元年曰民無謗讟。八年曰。怨讟動於民。疑相涉而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