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的拼音、解释、组词
培的基本解释:
1 为保护植物或墙堤等,在根基部分加土:~土。~种(zhòng )。~修。~植。
2 帮助和保护人的成长:~养。~育。~训。
培的笔顺/笔顺名
一,丨,㇀,丶,一,丶,ノ,一,丨,𠃍,一
横,竖,提,点,横,点,撇,横,竖,横折,横
-
1 一
横
-
2 丨
竖
-
3 ㇀
提
-
4 丶
点
-
5 一
横
-
6 丶
点
-
7 ノ
撇
-
8 一
横
-
9 丨
竖
-
10 𠃍
横折
-
11 一
横
- 小字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说文解字
解释-来源《小字典》
1. 本指在植物根部加上泥土和肥料,后引申为养育或造就人才。如:「培养」、「培育」、「培植」、「栽培」。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坟墓、小土丘。
2. 滋养,在植物根部加上泥土和肥料。【例】栽培、培育、培植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滋养,在植物根部加上泥土和肥料。如:「栽培」、「培育」。《礼记.中庸》:「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吕氏春秋.士容论.辩士》:「熟有耰也,必务其培。」
2. 增补修治。《礼记.丧服四制》:「丧不过三年,苴衰不补,坟墓不培。」
3. 屋后的墙。《淮南子.齐俗》:「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汉.高诱.注:「培,屋后墙也。」
4. 为保护植物或墙堤等,在基部堆上泥土,以防倒塌的措施。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5. 坟墓、小土丘。汉.扬雄《方言》卷一三:「冢,秦晋之间谓之坟,或谓之培。」
6. 田侧。《吕氏春秋.士容论.辩士》:「高培则拔。」汉.高诱.注:「培,田侧也。」
详细解释
培[péi]
[动]
【本义】:给植物或墙堤等的根基垒土
【造字法】:形声。从土,咅( pǒu)声。
1 同本义 ([En.] earth up)
【引】
1 《说文》:培,培敦土田山川也。 按,垒土也。
2 《国语·晋语》:若见垒培。 注:“垒墼曰培。”
3 《礼记·中庸》:故栽者培之。
4 《淮南子·齐俗》:凿培而遁之。 注:“培屋后墙也。”
5 《吕氏春秋·辨土》:高培则拔。 注:“培田侧也。”
【例】
又如:培户(昆虫把土堆在洞穴周围)
2 增益;增添 ([En.] add)。
【例】
如:培敦(增加其封地);培堆(层层叠起;堆高)
3 培养,教育 ([En.] cultivate;educate)。
【例】
如:栽培(种植;培养);培壅(培养)
4 把东西埋在灰、沙中保存 ([En.] bury in sand or ash)。
【例】
如:以灰培瓜子;放在沙中培着
5 通“凭”( píng)
[动]
凭借、依靠 (【英】:by force of;depend on)
【引】
1 《庄子·逍遥游》:而后乃今培风。
《说文解字》许慎原文
培敦。土田山川也。从土咅聲。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
培敦。土田山川也。从土咅聲。薄回切
注解
『从土,咅聲』,指该字为形声字 ,【土】为形旁,【咅】为声旁。
【培】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咅聲』,即形声字中【咅】是声旁,一般为上古造字时读音。反切注音:『薄回』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培】字本义为给植物或墙堤等的根基垒土。
【培】字造字法为形声:左形右声。
【培】字字形结构为左右, 可拆字为“土 咅”。
【培】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十三, 土部, 现代部首为土, 笔画为11画。
【培】字异体字:坏 坯 㟝 。
《说文解字》注解
(培)培敦,土田山川也。左傳,祝鮀曰:分魯土田倍敦。釋文曰:倍本亦作陪。許所見作培爲是矣。杜云:倍,增也。敦,厚也。左氏但言土田。而魯頌曰: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大雅曰:告于文人,錫山土田。毛傳曰:諸侯有大功德,賜之名山土田附庸。魯頌箋云:策命伯禽,使爲君於東,加賜之以山川土田及附庸,令專統之。王制曰:名山大川不以封,諸侯附庸則不得專臣也。按封建所加厚曰培敦,許合詩以釋左也。引申爲凡裨補之偁。从土㕻聲。蒲回切。按古音在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