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轼宋代

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
千株不盈亩,斩伐同一束。
及居幽囚中,亦复见此木。
蠹皮溜秋雨,病叶埋墙曲。
谁言霜雪苦,生意殊未足。
坐待春风至,飞英覆空屋。

分类:

作者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榆》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写了在汴堤上行走时对榆树的感受,以及在幽囚之中再次见到榆树的情景。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榆树茂盛的绿叶让我感到厌倦,我走在汴堤上。千株榆树也无法填满一亩土地,它们被一束束砍伐。之后我被囚禁在幽暗的地方,却再次看到了这棵树。它的树皮被虫蛀,秋雨中的病叶掩埋在墙角弯曲处。有人说霜雪的苦,但生命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我坐等春风的到来,飞舞的花瓣将覆盖空旷的房屋。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榆树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诗中的榆树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不屈,它们虽然被砍伐和腐朽,却依然在秋雨中生长,展现着生命的力量。作者在行走汴堤时对榆树的感受,表达了他对寻常事物的审美疲劳,对平庸生活的不满。然而,当他被囚禁在幽暗之地时,再次见到榆树,他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与意义,并期待着春风的到来,带来新生和希望。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自然的关注和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对细微之物的观察,他传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美的追求。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慨。它呈现了苏轼对自然界的敏感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自由和希望的向往。

总之,这首诗词《榆》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榆树在不同场景下的形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由、希望的向往。它是一首优美而深邃的诗词,凝练地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wǒ xíng biàn dī shàng, yàn jiàn yú yīn lǜ.
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
qiān zhū bù yíng mǔ, zhǎn fá tóng yī shù.
千株不盈亩,斩伐同一束。
jí jū yōu qiú zhōng, yì fù jiàn cǐ mù.
及居幽囚中,亦复见此木。
dù pí liū qiū yǔ, bìng yè mái qiáng qū.
蠹皮溜秋雨,病叶埋墙曲。
shuí yán shuāng xuě kǔ, shēng yì shū wèi zú.
谁言霜雪苦,生意殊未足。
zuò dài chūn fēng zhì, fēi yīng fù kōng wū.
坐待春风至,飞英覆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