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致明听琴

作者:刘子翚宋代

病翁不咄咄,琅然寄枯琴。
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
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
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

分类:

作者刘子翚简介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次韵致明听琴》是宋代刘子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病翁不咄咄,
琅然寄枯琴。
倘无枯琴寄,
孰表吾之心。
形忘岂知病,
道在宁复今。
龙蟠老樟下,
觱发摇长音。

诗意:
这位患病的老者不再喧嚣不安,
他静静地寄托着一把古琴。
如果没有这把古琴作为寄托,
谁能够表达出我的心意呢?
即便形体已经疲惫,我却不知道疾病的痛苦,
因为我的心境依然宁静,现在重归于道。
在古老的樟树下,龙蟠纹样的琴身,
弹指之间发出悠长的音韵。

赏析:
这首诗词以一位病患的老者为主人公,通过寄托古琴来表达他内心的情感和境界。诗人通过这位病翁的形象,传达了对生活的超脱和对心灵境界的追求。

首句“病翁不咄咄”,形象地描绘了病患者的宁静与平和。他不再焦虑不安,而是静静地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接着,“琅然寄枯琴”,表达了他将内心情感寄托于一把枯琴之中。枯琴象征着岁月的沉淀和古老的智慧,通过弹奏这把琴,他寻求内心的慰藉和抒发情感。

诗的下半部分,“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诗人表达了如果没有枯琴作为寄托,他将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枯琴成为他表达心声的媒介,也凸显了诗人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

“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通过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境界,超越了自身的疾病。他的心境宁静而平和,重新回归道的境地。

最后两句“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描绘了在古老的樟树下,一把龙蟠纹样的古琴。诗人通过触弦发出的声音,传递出深远的音韵,表达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境界。

整首诗词通过寄托古琴,表达了病翁追求内心宁静与境界的心情。诗人通过抒发个人情感,展示了对音乐和心灵追求的热爱和向往。这首诗词既表现了人对于境遇的超脱,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入思考和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cì yùn zhì míng tīng qín
次韵致明听琴

bìng wēng bù duō duō, láng rán jì kū qín.
病翁不咄咄,琅然寄枯琴。
tǎng wú kū qín jì, shú biǎo wú zhī xīn.
倘无枯琴寄,孰表吾之心。
xíng wàng qǐ zhī bìng, dào zài níng fù jīn.
形忘岂知病,道在宁复今。
lóng pán lǎo zhāng xià, bì fā yáo cháng yīn.
龙蟠老樟下,觱发摇长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