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状的拼音、解释、组词
伏状的简介:
fú zhuàng
1.承认罪状。 2.承认罪状的书面供词。
1.承认罪状。 2.承认罪状的书面供词。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承认罪状的供词。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既然招了,著他画了伏状。」《水浒传》第二七回:「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也作「招伏」、「招状」。
词语《伏状》在古代汉语中较为少见,其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从字面拆解来看,“伏”有“屈膝下拜”的意思,表示对权威者的恭敬或认罪的态度;“状”通常指陈述、报告等书面材料。综合考虑,我们可以推测《伏状》可能是指古代臣子在向皇帝或其他上级官员呈递的书面自述中表达谦卑和请求的一种形式。
详细解释
- 含义:指的是古代文官或平民向上级(如皇帝、长官)陈述情况时,以谦卑的方式书写的情况报告。
- 用途:用于向上司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者请求。可能是请求恩典、申诉冤情、自陈过错等。
造句
- 在《伏状》中,他详细地解释了自己为何未能完成任务的原因,并表示愿意承担所有后果。
- 官员们纷纷交上了他们的《伏状》,表达了对朝廷政策的不同看法。
- 犯罪后的他,不得不写下了《伏状》,在信件中请求宽恕,并承诺以后改过自新。
- 皇帝阅读了各地官员的《伏状》,从中了解到了地方治理的具体情况和百姓的心声。
- 负责监察的官员整理了所有《伏状》,为朝廷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造句是基于对《伏状》可能含义的理解而构建的示例。实际使用时,请根据具体语境调整表达方式。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