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节的拼音、解释、组词

中和节的简介:

zhōnɡ hé jié
1.唐德宗贞元五年,下诏废除正月晦日之节,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是日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见《新唐书.李泌传》。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流行于华北地区,尤以北平为最。此节日乃由唐德宗下诏成立。相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为太阳真君的生辰,民间习于是日相互赠送百谷、瓜果,并以「太阳鸠糕」祀日,祈求农作物丰收。见《新唐书.卷一三九.李泌传》。

关于“中和节”,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并没有一个广泛认可或官方确认的节日被称为“中和节”。不过,“中和”这个词在古代中国哲学、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含义。它主要用来形容事物间的和谐与平衡状态,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之道”。

如果我们将“中和节”作为一个假设性的、文化上的虚构节日来讨论,其可能的含义或活动可以是鼓励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寻求内在与外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以下是对“中和节”的详细解释:

中和节的解释

  • 概念背景:在古代中国,人们非常重视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人与自然、人际间的协调关系。“中和”思想认为,在处理问题或管理事务时,应遵循一种适度、均衡的原则。
  • 活动可能:“中和节”可能鼓励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植树造林(代表自然界与人类共存)、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以及社区服务项目等。

造句

  1. 在“中和节”,我们种下了一棵树苗,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
  2. 这次的“中和节”活动中,大家通过交流分享,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和友谊。
  3. 中和节”的设立是为了提醒人们关注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平静。
  4. 在“中和节”,我们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旨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交流与融合。
  5. 参加了多次“中和节”活动后,他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需要更加和谐共处的关系。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假设的背景设定所做的一种想象性描述,并非来自真实的历史或文化记录。希望这种解释能够帮助理解“中和”这一概念及其潜在的文化意义。

分词解释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5 特指“中国”:~式。~文。6 适于,合于:~看。

hé,hè,huó,huò,hú

1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2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3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4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5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6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7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8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9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10 姓。

jié,jiē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3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6 礼度:礼~。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8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9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10 略去,简略:~选。~录。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