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的拼音、解释、组词
中庸之道的简介:
zhōng yōng zhī dào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处事态度。醒世恒言˙卷二˙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吾等适才分处,甚得中庸之道,若再推逊,便是矫情沽誉了。
1.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处事态度。《醒世恒言.卷二.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吾等适才分处,甚得中庸之道,若再推逊,便是矫情沽誉了。」
《中庸之道》,源自中国古代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思想强调的是在行动、处世的过程中要把握适度的原则。这种理念主张人们行事应当避免偏激与极端,追求和谐与平衡,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最适宜的方式和方法。
详细解释
- 适度原则:中庸之道强调做事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尺度,既不过度也不不足。
- 和谐统一:在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方面追求内外、身心的一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
- 灵活性与情境适应: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而不是僵化地坚持某种绝对标准或原则。
造句
- 在处理复杂的家庭纠纷时,他遵循中庸之道,避免了偏激和极端,成功调解了矛盾。
- 这家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庸之道,既不盲目扩张也不保守退缩,在市场变化中找到了平衡点。
- 老师要求学生在考试复习时应采取中庸之道,既要勤奋努力也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劳累或敷衍了事。
- 他为人处世一向秉持中庸之道,既不会为了小事斤斤计较,也不会不顾后果地轻易许诺。
- 中庸之道不仅是个人修养的指导原则,在国家治理、社会稳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词解释
中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5 特指“中国”:~式。~文。6 适于,合于:~看。
庸
yōng
1 平常,不高明的:平~。~医。~言。~俗。~人。昏~。~主(平庸或昏庸的君主)。~夫。~暗(平凡,愚昧)。~~碌碌(没有志气,没有作为)。2 需要:无~细述。无~讳言。3 岂,怎么:~讵(岂,何以,怎么,亦作“庸遽”)。4 中国唐代一种赋税法:租~调。5 功劳:~绩(功绩)。6 古同“佣”,雇佣。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