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的拼音、解释、组词
月球的简介:
俗称“月亮”。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本身不发光,由于反射太阳光而被人们观测到。与地球平均距离38.4401万千米。直径3476千米,平均密度3.34克/立方厘米,质量7.35×10^25克。月面上自由落体重力加速度为地球上的1/6;有众多的环形山、山系、月海、月陆、辐射纹等结构;无水,基本上无大气;温度变化大,在太阳光直射下高达127°c,夜间降至-183°c。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围绕地球转动的天体卫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万4400公里。公转周期27. 32日,自转周期27. 32日,赤道半径1738公里,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引力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表面凹凸不平,可分为布满坑洞的明亮高地,以及平坦阴暗的海。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例】美国阿波罗十一号太空船登上月球,为我们揭开了月球的神秘面纱。 △太阴、月亮
1. 天体名。围绕地球公转的天然卫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三十八万四千四百公里。公转周期二十七点三二日,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赤道半径一千七百三十八公里,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表面重力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表面地形可分为两大类:布满坑洞的高地,以及平坦阴暗的海。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旧称为「太阴」,俗称为「月亮」。
词语《月球》的详细解释
月球(Moon)是指围绕地球旋转的一个天体,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在不同的文化中,月球因其变化多端的形状和美丽的光芒而被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
-
物理特征:月球直径约为3,475公里,大约为地球直径的一半;它的质量只有地球的约1/81,但仍然对地球产生显著影响。月球表面主要由平原(即月海)和环形山构成,此外还有大量的陨石坑。
-
重要性:月球在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个重要目标。自1960年代以来,多个国家发射探测器对它进行研究,而阿波罗计划更是实现了人类登月以来地球的壮举。
-
文化象征:月亮和月球在许多文化中都占有特殊的地位。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月”常被用来寄托思乡之情或表达女性情感;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更多与神话故事相关联,如“嫦娥奔月”的故事等。
造句
-
科学研究:科学家们正在研究月球上的矿物资源以寻找可能的新能源。
-
科幻电影:这部电影的背景设定在未来的月球基地,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
文学创作:“在皎洁的月光下,她的心思似乎跟着云朵飘向了远方……”
-
日常生活:中秋节的时候,全家人会一起赏月,享受团圆的美好时光。
-
教育启蒙:为了激发孩子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学校组织了一场以“探索月球”为主题的科普活动。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