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配的拼音、解释、组词
刺配的简介:
cì/cī pèi
古代刑罚。在犯人脸或其他部位刺上标记,再发配至指定地方服劳役:林冲被陷害刺配沧州。
古代刑罚。在犯人脸或其他部位刺上标记,再发配至指定地方服劳役:林冲被陷害刺配沧州。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在罪犯脸上刺字,并送往远方充军。《宋史.卷二○一.刑法志三》:「至于劓、墨,则用刺配之法。」《金瓶梅》第一○回:「只把武松免死,问了个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充军。」
《刺配》,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制度,是“刺字”与“配流”的合称。这种刑罚主要用于对犯罪者进行惩罚。其中,“刺字”指的是在罪犯身体(通常为脸或手臂)上刻写其罪名,并在其表面涂以墨或其他物质,使之呈现为纹身的形态。“配流”则是指将被刺字者发配至边远地区,强制使其在当地劳役。
详细解释
- 刺字:古代一种惩罚手段,即在受罚者的脸上或身体上刻写罪行,以此作为警告和羞辱。这种做法不仅有强烈的惩戒意义,也是一种公开的耻辱。
- 配流:将被刺字者发配至边远地区进行劳役。这是一种严厉的行政处罚形式,意在通过长时间远离家乡来惩罚犯罪者。
造句
- 在古代,犯了轻罪的人可能会遭受“刺配”的命运,即被刻写罪名并在配流到远方。
- 历史记载中,许多曾经的盗贼和叛逆者都遭到了刺配之刑罚,他们的名字从此与耻辱相连。
- 为了防止罪犯再次犯罪,“刺配”制度不仅是一种肉体上的惩罚,也是一种心理层面的威慑手段。
- 文学家笔下的“刺配”,经常被用来描绘那些因世道不公而被迫远走他乡的人物命运。
- 在许多古代文献中,对“刺配”的描述不仅仅是法律条文,更是关于人性、社会正义与个人尊严的故事。
这种刑罚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犯罪惩罚的一种极端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人文关怀色彩。不过,其残酷性和非人道性在现代社会早已被废止,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文明和合理的司法制度。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