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1895-1935)的拼音、解释、组词
刘伯坚(1895-1935)的简介:
liú bó jiān (1895-1935)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四川平昌人。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2年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旅欧总支书记。1923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任冯玉祥部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0年去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曾参与策划宁都起义。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赣南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在突围中负伤被俘,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带镣行》等诗篇,在江西大庾(今大余)牺牲。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四川平昌人。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2年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旅欧总支书记。1923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任冯玉祥部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0年去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曾参与策划宁都起义。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赣南坚持斗争,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在突围中负伤被俘,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带镣行》等诗篇,在江西大庾(今大余)牺牲。
- AI解释
刘伯坚(1895-1935),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将领。他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县一个书香世家,早年留学日本,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回国后,他在中共领导层中担任多个重要职务,致力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反帝反封建斗争。
刘伯坚不仅在军事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在文学和艺术领域也有自己的成就。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探索和实践共产主义理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不止。1935年2月7日,他在江西瑞金被国民党军逮捕,拒绝投降,并慷慨就义。
以下是五个包含“刘伯坚”的造句:
- 刘伯坚不仅是中共早期重要的革命领导人之一,他的名字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 在纪念长征的活动中,刘伯坚的名字经常被提及,以缅怀那些为新中国建立献出生命的英雄人物。
- 中学历史课本中多次提到刘伯坚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
-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我特意阅读了关于刘伯坚的传记。
- 在学校的文化晚会上,表演者们通过诗歌朗诵的方式表达了对革命先驱如刘伯坚的敬仰之情。
分词解释